来源:法制网
2021年春节,成为继2020年之后又一个因为疫情而变得特别的春节。
就地过个安心年、放心年,成为许许多多打工人的选择。
这是对家人之爱的另一种表现,
也是对国家疫情防控政策的积极回应。
就地过年,却不将就。
全国多地人社部门都专门为不回家的打工人送上各种大礼包。
让他们在异乡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让他们在放弃回家之外收获另一种幸福。
江苏苏州:稳岗补贴发发发
在江苏苏州,发布了《关于做好春节期间稳岗惠企送温暖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鼓励外地职工留苏过年,全力保障企业用工,确保生产持续稳定,力争实现2021年一季度高质量发展“开门红”。
“苏工惠”线上服务平台向外地留苏职工发放新年礼包,向快递员等群体赠送“冬日暖心包”。春节期间,外地留苏职工可免费参观国有景区和部分场馆,免费乘坐公交、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
对重点企业安排外地职工留苏过节的,将给予企业一定标准的补贴。此外还有来苏就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交通补贴等多项支持企业稳岗的激励政策,助力企业稳生产保用工。
张家港市为春节当月保持连续生产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稳岗补贴。昆山市面向外地留昆人员发放新春消费券。吴中区将发放年夜饭礼券让外地职工品尝苏州年味。相城区、高新区等地对租用国有资产类集宿楼、蓝领公寓、人才公寓等安排外地职工住宿的,减免半个月房租。
上海:技能免费学学学
在上海,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携手上海首批征集遴选入围的10家“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培训平台,推出一批免费技能培训课程,自大年三十起开展“就地过大年、技能免费学”活动。
活动共推出200多门免费技能培训课程,既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能”培训,也有电工、铣工、汽修、PLC编程、物流仓储、消防设施操作等传统“硬技能”培训;既有上海急需紧缺的养老护理、母婴护理、家政服务等家庭服务业领域培训,也有在线新经济发展所需的电商平台操作、移动营销、网约配送等就业带动效应明显的职业培训课程;既有茶艺、烹饪、西点、美容、服装制版等生活服务技能培训课程,还有与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相关的课程,满足不同劳动者的培训需要。
十大线上培训平台将落实专门保障团队,安排专门客服,随时解答劳动者咨询提问,确保春节期间(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活动不断线、平台不打烊。部分平台活动还将延续到3月底。
浙江义乌:福气亲情送送送
浙江省义乌市积极倡导“就地过年”,以“关心、福气、保障、亲情”再加力,倾力营造“再+即在家”的浓厚氛围。
家人式“嘘寒问暖”,营造“关心就在身边”。四套班子领导于今年1月初即带头深入一线调研,与企业家、外来建设者面对面交谈,关注企业留人的痛点、堵点。同时,充分利用“党建+单元”巷战体系优势,广泛发动每个单元组长征集外来建设者的留义顾虑,以求尽可能精准掌握外来建设者留义期间的各项生活需求。
贴心式“派发礼包”,营造“福气就在身边”。从前期调研摸底的外来建设者需求出发,形成了包括为餐饮单位发放3000-10万元的经营补助,为外来建设者发放500元/人的电子消费券、发放20G/人的手机流量包、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观看文艺演出、健康体检打五折等17条政策礼包,努力打造“环境+服务+感情”的留人氛围。
点滴式“服务相伴”,营造“保障就在身边”。面对部分外来建设者在春节期间的求职需求,还搭建“余缺劳动力调剂申报平台”,发布“留在义乌”春节招聘专区,为企业发放3000元/人的招工、交通、校企合作等补助,持续开展“春节开工不打烊”线上招聘活动,既解决企业过年“用工荒、用工闲”问题,又确保留义人员“有活干、有钱赚”。
温情式“义起过年”,营造“亲情就在身边”。为缓解留义人员思家情绪,义乌市全力支持留义人员“云端团聚”,免费发放20G手机流量包。同时,与全国劳务输出较多的90个县市人社部门合作,开展新闻连线活动,为外来建设者寄家书、传问候、解思念;为丰富留义人员假期生活,全市公交车免费、停车场免费、景区免收门票,所有公共文化场馆及设施免费开放。同时全力引导“六小行业”正常营业,预计春节期间“六小行业”营业率达65%,上线生活服务电子地图,全市所有营业的餐饮店、便利店、洗衣店、理发店、洗车场等信息均可一键查询;为增加留义人员归属感,积极引导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开展“共吃年夜饭”“流动家宴”“饺子餐车”等形式多样的新春联欢活动。大量企业家、房东也主动加入到“留义服务队伍”中,竞相送出“免费食宿”“带薪休假”“减免房租”“万元新春红包”等“留义过年大礼包”,达到留义既“留人”更“留心”的目的。
新疆阿克苏:爱心服务暖暖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人社系统为满足不返乡群众生活需求,让就地过年群众留得下、过得好,对自愿留在本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统计,积极向外来务工者提供便捷服务。各县市整合各类对外服务热线,开通民意“直通车”服务热线,收集解决群众困难诉求,构建“接听受理、分类登记、派单流转、全程督办、评价销号”闭环办理流程,解决群众困难诉求5700余件(次)。
同时,各县市人社系统成立1400余支“解民忧”志愿者服务队,分片连户,走访摸排留在本地过年的外地群众需求,为特殊困难群众等配送年货上门、年夜饭小套餐等2100余次。温宿县、新和县组织开展“党员在一线,服务在身边”活动,组织民政、妇联等部门开展“亲情心连心”“童伴计划”“关爱留守老人”活动,设立社区为民服务点,开展帮买代买、爱心跑腿、特产代寄等服务,免费提供春联、福字、剪纸以及口罩、酒精、洗手液、防疫知识宣传册等“暖心”大礼包。
安徽:浓浓年味造造造
安徽省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为“就地过年”营造浓浓的“年味”,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
合肥市经开区对在岗参与生产、培训的省外留肥的员工给予一次性津贴。同时在法定的加班工资等补贴基础上,额外给予省外留肥员工配套津贴。
宣城市对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的,给予培训补贴;对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根据培训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给予企业补贴。宣城市还面向留在当地就业、求职的外来务工人员开展“311服务”,即每人点对点推送至少3条招聘信息、一次职业介绍、一次免费培训。
泾县规定,春节期间,对全县各类参保的一般纳税人企业,按企业2020年度失业保险费月平均缴纳额100%标准,给予企业外地员工失业保险费1个月补助用于稳岗。
芜湖市经开区适当提高春节期间食宿标准,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营造关心关爱员工的浓厚氛围。
就地过年,被证明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
恰恰相反,在这个春节,就地过年的打工人,依然能感受到别样的温暖和爱。
因为,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地方,只要有爱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欢笑。(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维)
责任编辑:石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