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选择作为志愿填报的重头戏,每年都是家长和考生咨询最多的问题之一,今天我就在这里谈一下我对专业的一些看法,希望对考生和家长有所帮助。
一、转专业问题
专业选择得好与不好,差别实在太大了,最大的区别在于: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大学期间考生就会面临转专业的问题,关于转专业我们家长和考生应该理性认识。
近几年,教育部为了落实公平、公正的高招原则,有效降低考生志愿填报风险,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和满意度,大力推行了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改革试点。为了与之配合,也为了网罗优质生源、提高招生质量,很多名牌高校纷纷打出了考生进校“可转专业”这张“牌”。
但考生真的进校,就能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转换专业吗?
对于学生转专业,有些学校严格规定在校生只能转一次专业,如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有些学校则规定在校生可以转不止一次专业,有的甚至可多次转专业,如上海理工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院校可转四次专业。
看似当下转专业条件很宽松,但是我们必须搞明白一点,转专业的名额从哪里来?大学的招生计划都是在教育部备案的,所以每年高校的教学计划基本都在开学前就已经确定的,所以转专业的名额一般主要有:被录取但没有报到选择复读或留学的考生而空余出来的名额,再就是高校没有招满的名额,还有就是入学后都专业不满意退学复读空余出来的名额,最后就是转出后空出的名额,还有少量就是因各种原因被学校劝退后空出的名额,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会预留有一定比例的转专业计划名额,所以转专业一要看考生是否符合转专业条件,再就是看准备转入的院系及专业有无能转专业的计划名额。
其次,有些高校转专业则是以降级形式进行,这样占用的则是下一年的招生名额,高校转专业一般是在一年级下学期,如果要重新选专业,就要重新进入下一级大一学习,这样学制就变成五年。
对于学生转专业,有些学校没有资格限制条件,也就是所有的在校生都具有转专业资格,都可提出转专业的申请。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就是这样。但有些学校就不是这样了,它们有明确的资格限制条件,也就是只有符合了学校规定条件的学生,才有资格提出转专业的申请。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成绩限制。如华东师范大学如此规定的:
1.我校全日制一年级本科学生,除(1)留学生、港澳台学生,(2)体育特招生、艺术特招生,(3)定向生,(4)音乐学专业、美术学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学专业、艺术教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等学生外,只要第一学期平均学分绩点达到或超过2.5,有意向转专业的学生均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
2.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只能选择1个专业作为转入志愿。
二、专业冷热问题
专业作为考生将来步入社会的敲门砖,不同专业就业前景差距很大,所以也具有了冷热专业之分,关于专业的热度变化,这需要家长理性分析。
第一冷热专业一直处于变化中,这是由专业的时效性决定的,它主要受到于经济发展状况与走势的变化影响,进而影响专业在就业中需求变化,当一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行业供大于求时,社会需求就会相对减少,那么就业率也会相对减少,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把这类专业划分到“冷门”专业里,把相反情况的专业划分到“热门”专业里。
第二冷热专业的变化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想着大学毕业后成为白领,在工作环境好、舒适度高的地方工作,这样一来致使一些工学专业、农学专业就被化为“冷门”专业,比如说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农业工程、冶金工程、农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等专业,由于工作环境、地区、安全系数等原因,导致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学习这些专业。
“冷”“热”是相对的,不固定,并且有“保质期”。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热门”专业,就是市场需求量大、工作环境好,收入相对较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与之相反的便是“冷门”专业,两者本身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的划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们随着社会需求的饱和、空缺而不断变化着。
一些“热门”专业由于一时社会需求比较大,于是人们争相报考,争的人数多了,最后也只有高分者能取胜,所以也把一些专业的分数抬的特别高,而在人们普遍的思维里,觉得分数高的专业就是好的专业,于是都纷纷报考,最后造成供大于求的结果,“热”专业最后却成了“冷”就业。相反,一些所谓的“冷”专业,比如石油工程、工程造价、航海技术、土木工程等专业,由于学习人数比较少,竞争人数少,反而就业比较容易。
专业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社会评判不是标准。评判的标准是由考生自己的特质决定的,考生一定要冷静对待热门专业的选择,一定要记住适合自己的专业就是好专业,不管是热门还是冷门。
三、新兴专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催生出新的需求,新的需求也催生了新兴专业的出现,在新增专业当中,有我们最熟知的,也是关注度较高的专业,如工学中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经济学中的精算学、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也有可能是大家第一次听到过的专业,如工学中的仿生科学与工程、化妆品技术与工程;管理学中的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
新兴专业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和市场的高度需求,才会催生新兴专业的出现,未来人才缺口大,就业岗位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任何一种新兴专业的出现由于其在建设初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任何一个行业的变革和崛起也需要市场的磨合,新兴专业一个新字就决定了其肯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任何一个新鲜事物从酝酿到走进生活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不是由于其新就能很快走进我们的生活,对于新兴专业,考生和家长还应考虑其未来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新行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有些甚至需要经历很长的发展期。2011年物联网工程专业一推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报考热度很高,但是在2016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时就业市场并没有出现当年所说的争抢局面,反而是很少有真正对应的岗位,这也就让物联网工程专业逐步趋于平静,所以报考新兴专业切记一窝蜂,要冷静分析。
如果新兴专业是学校为了拓宽学科覆盖面而设立的,考生报考时要多关注学校发展这一专业的具体举措,以及专业所对应的社会需求有什么变化趋势。如果学校新开设的专业,同时属于国家新增专业,以前并没有学校开设过,这时就需要判断这个专业的交叉领域都涉及了哪些学科范围,看看学校相关学科实力如何。
同时还要提醒注意,报考新兴专业,因为缺乏往年录取分数作为参考,所以考生最好以所报院校整体专业录取位次的平均值作为参考,考生位次处于平均值偏上的位置,才能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四、专业与个人职业发展匹配问题
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一个有良好前景的专业会像灯塔一样指引我们的职场生涯,能够助推我们在未来的职业发展。
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自己才会有兴趣,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加的喜欢,有了喜欢才能更好的学习,更好的专研,才能在职场中起到左右,也就会带来更多成就感。
而一个有前景的专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职场中才会有更好、更多的竞争机会。
毕竟对于很多专业,普遍我们对其都有误解,以为学医只能当医生和护士,学金融只能进银行和证券,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多多探索,这样才是对孩子来说最有益的交流形式。
假期我们常常会听父母说家长里短,会说亲戚朋友赚了多少钱,买了什么车,这样的话题,其实这些可能多数时候是不能激励家里的孩子,有一个奋斗的心的。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是否是有对应的兴趣爱好,还是有家庭背景和资源,以及自己成长路上的各种经历,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需要规划的,千万别一而再,再而三拿别人的故事去刺激自己的孩子了,你本可以让他了解更多关于职业的方方面面,让他看到一个有希望的未来。
志愿填报是以职业规划为导向,以就业和未来发展为核心,全面统筹考虑家庭条件、社会人脉及对社会发展走势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科学平衡专业、院校、地域三大要素做出的第一次人生选择,这个选择决定着考生未来的人生走向,所以才有了坊间所说的三分考七分报之说。
西班牙有谚语说: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人们常说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其实都是在告诫我们人一定要正确认知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五、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我们在进行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专业毕业之后是做什么的,会从事什么职业,就业前景怎么样。也就是说,在高考志愿填报当中,专业和职业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是什么?一个专业对应一个具体的职业吗?我们根据经验,可以将专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概括为以下三种:
一对多
即一个专业对应多个职业,考生在大学里面毕业之后,具有较为宽广的职业范围。这类专业一般在大学里面学习的内容比较宽泛,专业性、技术性相对来说低一些,所以,毕业之后,可以选择的职业比较多。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就业比较容易,如果想要更好的就业,需要结合本专业所学知识,另外结合自己的将来职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再学习一些职业技能,自己本身的宽专业加上自己的独特技能,毕业之后的竞争力会大大提升。这类专业包括哲学、历史、中文、经济学等专业。例如经济学毕业之后,可以从事新闻记者、高校教师、企业管理等工作。
多对一
即大学里面的很多个专业,毕业之后都可以从事一个相同的职业。比如新闻专业、中文专业、经济学专业等,毕业之后都可以从事记者这个职业。这种职业往往专业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这也造成了许多有相关性的专业都可以对应到这个职业上面,但是这类职业,可能更加需要个人的领悟能力和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能。
一一对应
即一个专业对应一个职业。这种情况在专科高职中比较常见,在大学里面所学专业的技术性比较强,可以说,就是为了专门培养某一个职业的学生而专门设置的专业。例如想当厨师就学厨师专业。这种情况下,高考志愿填报就是先有目标,然后再找路线,比如,一个考生结合自己的家庭背景或者兴趣爱好等原因,决定了自己将来一定要从事某一职业,那么,就需要找出与这个职业相关性最大的那个专业来进行志愿填报。
没有有前景和没有前景的专业或者职业,任何一个专业和职业做到极致,前景大好一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专业乃至职业,要因人而异,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和专业特点,乃至考虑其他各种要素来选择,比如家庭的资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