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老保险不给补,也不能一次性交齐?看完算长知识了
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经济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养老保险就是在退休之后一笔很重要的生活保障来源。理论上讲谁都希望在退休之后的收入高一些但实际上每个人都会因为工作年限、缴纳技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地区差异、工作差异都会造成不同。在很早之前,养老保险是可以一次性直接缴纳的,但是现在国家却明确禁止,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一次性缴纳的人群基本上都是灵活就业人群。有单位的人群每个月单位都必须按照法律要求缴纳社保费用,而灵活就业人员则相对自由。现在情况是不论是在职员工还是灵活就业人群都按月按照比例来缴纳社保金。而国家之所以禁止一次性补缴的做法出现原因就是为了维护平衡。
我们可以将平衡的两端看成是两个比较大的群体。一个是接受养老金发放的退休人员,一个是还未到年龄的缴纳人员。你可以理解为现在养老体系是一个进进出出的过程,当进项开始变少而出项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而逐渐增多的话,那么养老金体系就会开始入不敷出,平衡一旦崩塌,这个体系的公信力、对于国家财政的巨大压力都会一一显现出来。
其实缴纳养老金是普通居民和相关体系之间的博弈。体系是有一系列规定和科学的数字计算和规定好的一套流程。但是人却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来利用体系得到最大化的个人利益。我们就来简单地给大家算一笔账可能很多人就会明白了。
我们的养老金发放其实是由我们缴纳的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养老金分月返还得来的,在统筹返还的标准之中有一个就是工作年限,每多一年就增加1%。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在关键时刻进行补缴来延长自己缴费年限的原因。
假设A是一个正常缴纳保险的个体,缴纳技术按照当地普通标准。但不幸的是就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因为事故身亡。这个时候之前交纳的大多数养老保险金额将会直接消失用于社会统筹,而他的家属能够得到的就是个人缴纳的工资基数8%的钱数。
为了规避这样可能存在的尴尬问题,如果政策允许那么相信很多人都会去这么做。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养老金被人们一次性缴纳,但是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按月方法。总体来看数字没有差距,但其实是入不敷出的。同时国家也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按照现在的缴费方式,国家可以计算出每个月的收支比例、退休人员的数量情况来对社保体系进行调整。但是如果变成一次性的话这些数据可能就更新得很慢,导致国家相关机构失去对相关数据的掌控。
理论上讲社保有强大的国家进行保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防范的并不是普通时刻而是特殊时期。所以基于上述考虑,国家才会硬性要求人们不能通过一次性缴纳养老金来增加缴费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