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的数字甫一出现,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殊不知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日本韩国的低生育率时,我国的生育率竟然已经跌破国际社会公认的警戒线,仅有1.3,而且按照监测表明,今年的人口出生率与生育水平将持续呈现低走趋势。
从当年的“二胎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到今年五月底,国家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可见生育已经成为政府乃至社会各界关注探讨的焦点。
▲生育率下降
六十年代的“婴儿潮”,八十年代的“独生子女”,跨入新世纪之后出台各种政策鼓励生育等等,短短数十年就经历了宛若沧海桑田的变化,生育从一个自然现象演变成社会性的问题,低生育率究竟会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未来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一个关于生育问题的悖论
为什么越是鼓励放开生育,人们越是不敢生育?因为,在现今的社会,生育的压力太高了。
首先房价的居高不下非常严重压抑了生活在城市中年轻夫妇的生育意愿,虽然因为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着强劲的韧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商品房均价为9860元/平方米,同比涨幅为5.9%。
▲婴儿
其次就是高额的教育成本投入。我们中国人自古就将教育列为头等大事,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从出生开始到十八岁成年,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家长养育一个孩子至少要花费五十万元,甚至超过百万。
夫妻双方参加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孩子的看护问题也成为一大阻碍,一边为了赚钱养家,一边又不得不雇佣保姆或者请家中老人进行照看,而老人们年岁已高,身体上又不允许他们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地照看。
▲婴儿
面对职场竞争与家庭的选择,现代女性的压力成倍增加,生育孩子成为大部分女性职业规划的十字路口,既要考虑社会压力与经济能力,又要兼顾家庭幸福与生活质量,生育问题不得不让女性再三考量。
未来社会谁会为养老买单?
低生育率直接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加速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对我国社会基础保障福利政策形成巨大的压力。
有句古话叫做“养儿防老”,而生育与养老恰恰是成反比的关系,如今在高额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与医疗成本重压之下,人们自然而然降低了生育意愿,随着孩子出生减少,就会越来越增加日后的养老成本,可以预见未来社会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关系会演变成难以解开的题目。
▲社保
未来社会的劳动力必然会出现下降态势,换句话说就是可劳动人口将供养越来越多缺乏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缴纳的养老金远远不能支持需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形成倒挂现象,这就需要国家财政不断拨款补贴,从而给公共养老制度带来沉重的压力。
老龄化社会离我们已经近在咫尺,并且还在不断演化加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至2050年,中国社会每3个人中就有1个是老年人,2060年,我国老年人将占总人口数量的33%左右。
《孟子·梁惠王上》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年老之后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如果低生育率不能被有效解决,那么等到我们满头白发的时候,很有可能要直面老无所依的严重后果。
人口红利真的消失了吗?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离不开“人口红利”这个概念,从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到引以为傲的“世界工厂”,这都是人类发展三要素之一的人口所带来的。
▲劳动力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依靠年轻且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与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六十年代在“婴儿潮”中出生的人,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逐渐走低的生育率将不能支持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也在持续萎缩之中,其实我们的劳动力早已“不便宜”,以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现在已经逐渐被东南亚国家超越。
不可否认的是“人口红利”占比日趋降低,那么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会不会就此萎缩?
未来取代“人口红利”的必将是“科技红利”。用人成本的叠加势必导致用机械代替人工,智能化机械化的浪潮会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形势。有两大类人才将备受青睐,一类是科技化、信息化的尖端人才,另一类则是机械无法替代的创造型人才。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全是消极影响,它可能会推进生产力的优化组合,带给未来整个社会深远的影响,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日新月异以及应对疫情的积极举措,我们应该清楚看到,另一个增长点互联网技术与生物科技正在蓬勃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可能性。
影响经济增长
抛除我国出口贸易不说,拉动经济市场内需是影响GDP增长的关键点,而生育率的降低则会直接影响我国的市场需求规模,从而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
▲消费需求
环视世界各国,中国庞大的消费力与市场需求量都是首屈一指的,被称为拉动我国经济的动力源泉。据统计,仅在2019年我国的国民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就高达57%,将GDP增长拉动了3.5个百分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就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动能无力再推动增长的势头。
央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总资产是三百万元,主要又以实物资产为主,房产就占据七成左右,金融类仅占据两成。这就表明其实每个家庭财富组成都是以不动产为中心,低生育率将造成未来对房产资源与金融资产需求的大大缩减,势必导致整体社会财富大规模萎缩。
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消费欲望。以90后为代表流行的“丧”文化,以00后为代表推崇的“佛系”文化,无不彰显着越来越年轻一代濒临社会压力下的内在反应变化。
生育率降低,社会财富减少,市场需求减少,没有了具有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的消费群体,市场也就严重缺乏生命力,经济萎靡的导火索开始燃烧起来。
朝阳行业与夕阳产业
生育意愿的下降必将导致劳动力的缺乏,进而产生长远影响,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劳动力不仅会限制制造业的发展,凡是依靠人力产出的行业都会丧失生机与活力。
就拿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电商行业来说,支撑起他们的就是整条物流链,而终端则是快递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渗透,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在朝着更便捷的方向发展,看似科技化的产业,其终端实现还需要依靠人力支撑。
未来的社会,围绕老年产品及养老项目展开的产业会越来越广泛,老龄化的社会导致医疗资源紧缺,必然会滋生出对医疗养老护理行业的需求,居我国卫生部统计的数字看,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总人口的三倍,平均消耗医疗资源是总人口的近两倍。
2025年前后,我国将迎来发展老龄产业黄金时期的拐点,随着市场容量逐年递升,老年电子产品、康复护理、医疗器械等产品的需求量也将飞速增长,未来的养老产业已经初见端倪。
▲老龄化
相比之下,由于孩子的数量影响着家庭住房面积,低生育率对房地产行业的冲击是长远而负面的。二十年至三十年后,购房需求不再成为年轻人的刚性需求,大量空置房与低迷的需求量,土地的交易量的减少势必会直接影响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
新与老的博弈
随着社会上延迟退休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国家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日渐明朗,这都在释放出一个信号,延迟退休是必然趋势。在美国,大学教授是没有退休年龄的,在日本,80、90岁高龄的老人工作比比皆是,这就是低生育率带来的后果。
去过日本北海道、美国底特律等城市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当地凝重的社会氛围,街头年轻人越来越少,许多公共设施被关闭,整个城市仿佛被现代喧嚣所抛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社会景象呢?
▲日本老人
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充满激情与干劲的,而低生育率则是对蓬勃精神力的变相压抑。如果在一家企业里,中老年的比重持续提升,占据绝大多数的管理岗位,那么即便有新鲜血液涌入,对年轻人来说职业前景是狭窄的。
人口萎缩,国内市场也随之萎缩,企业的规模难以发展壮大,投资者也会对未来缺乏信心,力争求稳不求新,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了投资热情与扩张企业的愿望,行业经济也会就此消沉。
老龄化与创新力
年轻力就是社会主要的创新驱动力,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刺激产业链的活跃,当年轻的劳动力开始短缺,我们的创新力是否也消失了呢?
人类个体最好的黄金创造期是30岁至50岁,这期间人类大脑表皮层活跃,也能根据过往经验实现创造性的举措,随着年龄增加,人类的机体能力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如果新一代没有跟上来,很容易出现创新的匮乏。
▲青年人
缺乏新生事物的刺激,整个社会将会处于消极封闭的态势中,就算涌现出新事物、新兴产业,也会对其兴趣缺缺。人性深处是深藏惰性的,当人的资历到达一定高度后,也就会减少创新的产出,甚至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而打击新事物的出现。
当然也有一些行业因为依靠积累的丰富经验,对未来存在较为准确的判断力,例如专业领域内性的人才,反倒更容易创造出新的制度与方法。老龄化虽然不意味着没有创新力,但肯定会对社会的思维活跃度造成深刻影响。
全人类的挑战
低生育率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项重大挑战,我们不能只主观地看到其消极影响而忽视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万事万物的发展都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以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
现在全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低生育率对我们现在及未来产生的影响,我们的国家政府、各界有识之士都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相关的政策不断变动调整。这不仅仅是一家一国之事,全人类都要为这个问题寻求最优解。
▲婴儿
低生育率的出现,是家庭、教育、住房、职场等各种因素相互交杂融合产生的产物,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应该朔本求源,认真分析,不能仅针对其中一两个因素就想解决掉这个问题。
生育政策的包容性、社会大环境的友好性为我们未来提供了更多角度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个体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不必过度悲观,因为没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能顺风顺水,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眺望,沉着应对,不惧挑战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