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邾县为荆州江夏郡属地,与江东豫章郡毗邻,县长为甘宁。甘宁不久暗投江东孙权,杀死江夏太守黄祖,夺得江夏郡东南部。他成为江东水师的主力先锋,与黄盖齐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直取荆州,向东水陆并进,本意追逐自当阳南逃江夏郡夏口的刘备,却又投书降服孙权,于是在巴丘(巴陵、岳州)整顿军队,再东下占据江夏郡的夏口、乌林、邾县,抵达齐安沿江的百里赤岸,准备横江而渡,攻占江东六郡,完成南北统一大业。不料诸葛亮与鲁肃合谋,促成了孙刘联盟。更不料孙刘联军使用火攻,致其水军大败。
此时节,对面南岸是江东重镇樊口、鄂渚,分别为刘备、周瑜的驻军地,而鄂渚是孙吴屯田屯粮的地方。曹操中了周瑜、黄盖、庞统的计谋,事先用铁链锁船,再遭黄盖诈降,从三江口过江,用火烧毁曹军战船阵列,致使其败归江陵。不久,他又丢了荆州五郡,只占据南阳郡和江夏郡北部,让荆南各郡成为孙刘相互争夺、消耗的地盘。曹操的临时水军基地应该是邾县,战船出入于举洲一带,列阵于百里赤岸。孙权坐镇柴桑指挥,而其水军基地应该在三江口、梁子湖一带,便于日常操练。吴军水陆并进,三面出击,除了周瑜攻击赤壁,程普领兵从三江口渡江到举洲,进而北上袭击乌林,而那里是曹操的屯粮之地。令人吃惊的是,曹操赤壁之战的路线,与屈原涉江之行的路线基本重合,均为自江陵抵达鄂渚,只是不久一个返回江陵,一个转赴溆浦,但结局一样,都是感伤痛楚。
因《三国志》诸多描述偏于简略,后世被称为三国赤壁的地点多达八处,争议较多,各执一词。该赤壁遂被称“文赤壁”,因杜牧、苏轼之诗文而名之也,但其间不乏“齐安说”,坚持“文赤壁”“武赤壁”合体,文武双全。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力主“齐安说”,将赤壁之战的主要活动区域,限制于夏口、乌林、三江口、樊口、鄂渚(包括西山庵、七星坛、散花洲)、齐安之间,而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明确指定三江水面是火烧赤壁的主战场,而三江口是周瑜水军的驻扎地。曹操的五六万水军营寨驻扎于乌林与齐安之间,十五六万步兵骑兵营寨驻扎于乌林与汉川之间。曹操败退时,没有从齐安往淮右逃走,因为太史慈、陆逊等人奉命在此拦截去路和援军;没有从乌林逃往荆襄,因为赵子龙奉命在乌林的西北要道拦截去路;从乌林的西南要道逃往江陵,又被张飞奉命在此阻绝;为避免再被阻截,他选择从极其艰险的华容小道前进,而关羽奉命在此拦截,留下曹操的性命。如此安排,是为了让孙刘联军趁乱杀死更多的后方步兵,抢夺更多的战略物资。关于华容道的具体地点,后世亦多有争论,但皆困惑不已,因为无论赤壁之战发生在何处,按照曹操败逃的路线,华容道并非捷径,而是越绕越远,且并非山道,需要渡河。回看《三国志》,里面并未记载华容道一事。可见,华容道是罗贯中虚构的“历史迷宫”。
晚清同治年间,为抵御长江沿线的太平军水师,湘军主帅曾国藩亲作《长江图》,即作战总图。随后,地图专家、幕僚马征麟编绘《长江图说》,指出“先主败于当阳,自夏口进屯樊口,以待吴师”,说明刘备屯兵于江南,故而未受江北曹军先头袭击;“散花洲,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主散花于此,故名散花洲”,而散花洲在齐安东南的鄂渚江面,说明吴军进驻于鄂渚附近,跟刘备会师;“《水经注》:‘江水左迳赤鼻山南,山临侧江川。’按,此即赤壁烧曹操军处。东坡不误。旧有矶临江,谓之赤鼻矶。今其下为鸡窠小湖,湖外有洲,距江数里矣”;“石头关,一曰赤壁山。《图经》以为周瑜烧曹操船处。顾氏祖禹从之,非是”,而这里的石头关,即被后世誉为“武赤壁”的蒲圻石头山。
也即是说,赤壁之战的地点是在齐安的“文赤壁”,而非蒲圻的“武赤壁”。苏东坡当年的诗文里,并没有认错地方,没有借山川。陆游《入蜀记》载:“八月二十日,晓,离开齐安。江面无风,挽船正自赤壁矶下过。多奇石,五色错杂,粲然可爱,东坡先生怪石供是也。”所谓赤壁,应是以红砂石为主的丹霞地貌,而自古乌林所在的王家坊,至齐安石门、邾城,至齐安下游附近的江州,这一带长江北岸,基本皆为陡峭的红砂岩层,下临一片泽国,湖汊、沙洲众多,草木茂盛,古称“大薮泽”。也即是说,乌林下行是赤岸,赤岸百里通赤鼻,赤鼻即称赤壁。齐安沿江一带石壁,古称赤鼻矶、赤壁矶、赤鼻、赤壁。四百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这一带形成特有的丹霞地貌——赤色江岸。2007年12月20日,央视《走遍中国·赤壁疑云》说:“齐安赤壁,是红色的悬崖峭壁,最新科技测试,它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已经有463.5万年的历史。”赤壁之战,是在红色石壁下打仗,并非冲天火光照红了石壁。蒲圻的石壁基本是白黄杂色的麻石,在古籍里称作“石头山”,无法与赤壁联系起来。东吴水军起初的驻地是樊口、三江口,赤壁之战后才改到了陆口(陆水湖的长江出口,属于蒲圻)。
具体说来,这条“百里赤岸”,在齐安境内始于城东的红沙嘴,延伸至城西南赤壁矶(至今还在)、城西北鸡窝湖(即今新河村故址)、舟桥部队红崖坎(至今还在),正如荆江地理志书云:“齐安稍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往西往北,赤岸再延伸至邾城故址、三台河、石门、举洲、螺蛳山、黄泥潭、黄土岗、半边山、鹞子湖、响水、鲁肃城、吴帝庙、赤脚寺、江宇庙、古城寨、举口、大埠、白鹤岭、戴家坳、赤山桥、杨汊湖、黄草湖、乌林湖、盘石桥、上寨、乌林街、粮道街等,以山路十八弯、星罗棋布的形式,将齐安和乌林连接起来。多次地理变迁后,这一带大多变成了平原、岗地、湖泊、河流。江边平原的泥土是灰褐色的,而岗地丘陵的泥土是黄色的、赭红色的、黄红色的。那些赭红色、黄红色的泥土,是赤岸被长期风化的结果。一些湖泊、河流的岸边,至今可见红色的陡岸。那时的“大薮泽”向北涵括百里赤岸,向南涵括梁子湖、南湖、东湖、沙湖等,南北中间隔着长江、沙洲、丘陵,类似当今的千岛湖。全国著名的红砂岩丹霞景点,除了齐安赤壁,还有赤水的大瀑布、佛光岩,岷江的乐山大佛、唤鱼池、青城山,南岭的丹霞山,赣州的龙虎山,衢州的江郎山等。
红砂岩本身粘合度不高,各处疏密程度不一。那些以红砂石为主的赤岸,并非全部风化成陆地,或掩埋于陆地,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坚硬的红砂石被陆续开采,成为上等建筑石料,用于修筑城墙、街道、亭台、桥梁、房屋、牌坊、坟墓,渐次消耗掉了,乃至被二次、三次、四次消耗掉了。公社化时期,大量红砂石被开采出来,用于建设田边水槽和高架渡槽。江边湖边的广大乡村的民居,每家的墙基、门梁、门柱、门槛、壁柱、石墩、石鼓、台阶,乃至石碾、石磨、石槽、水缸、磨刀石,几乎都是红砂石的。脆弱的红砂石容易粉碎,可以开采回来做院墙,或用石碾碾碎,像水泥一样,用于粉墙,使墙体更加坚固,且更美观。这便是山区有些民居的外墙是赭红色的原因。由此可见,古代石匠、泥瓦匠是收入稳定的手艺人。同治年间,齐安城东的祭台河修建第一座石拱桥,全部用附近采来的红砂石。该桥由齐安巨富刘维桢出资,花了三箱银子,被叫做“三抬银桥”,足见做工设计皆精细。
约一百年后,祭台河桥重修,只能修水泥桥,而引桥处全部用红砂石,从赤壁矶采来。此时节,可开采的“赤岸”已经微乎其微。五十年后,祭台河桥再次重修,全为水泥浇灌的预制箱梁。我注意到,2010年左右建成的齐安遗爱湖公园,以及鄂渚翻修的西山风景区,都部分地使用了细腻精美的红砂石,用作石堤、石桥、石阶、石栏、石径、石亭、石坊。这些红砂石并非天然的,而是后期合成的,那么它们还是来自附近的新型红砂石石料厂吧。在遗爱湖公园里,极少有人能猜到我拍摄视频的重点所在。我静静站在那里,最关注的其实是红砂石的石堤石桥,揣度它们釆自何处,并鉴别各处景点的历史真伪。我对里面的人没兴趣,巴望他们立刻消失。倒不如散养一些禽兽,比人来得更真实自然。
赤壁之战中,长江北岸的邾县遭到熊熊大火的严重破坏。三国时期,江夏郡南部隶属于孙吴,位于蜀汉、曹魏的交汇点、最前沿,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陆逊重修并镇守邾城,驻军达三万人,谨防汉魏军队。三国后期,这里与江南的湖口(鄱阳湖)、樊口、三江口、乌林、夏口、陆口、巴丘、油江口(公安)、宜都、夷陵一起,形成拱卫建业、柴桑、鄂渚、江陵的长江防线。
此前,驻守江陵的关羽,在鲁肃的邀请下过江到陆口赴会,拒不归还荆州。他在关汉卿杂剧《单刀会》里,有一段著名的曲词[驻马听],化用了赤壁之战的场景:“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不觉的灰飞烟灭,可怜黄盖转伤嗟。破曹的樯橹一时绝,鏖兵的江水犹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云)这也不是江水,(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建安二十二年(220),一流战将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前,四流战将吕蒙、陆逊一直以诈病、送礼、求好、吹捧、援兵的方式麻痹关羽,明里换防,暗里布局,使得关羽对东吴疏于防范,调走荆州剩余防军主力两万人,前去强攻樊城。待其胶着鏖战时,他俩偷偷将战船改装,竖旗佯称江东商船,“白衣渡江”,不走长江,而从夏口溯汉水而上,骗过沿江烽火台,绕到江陵背后,半夜三更发动袭击,处处诱降,兵不血刃,偷袭成功。并假装优抚荆州上下,瓦解斗志,同时控制夷陵,切断后路,设计擒杀关羽。此前的赤壁之战,此后的夷陵之战,东吴也都是以耍阴谋诡计取胜的。
诡异的是,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后,周瑜英年病逝,而荆州之战后,吕蒙英年病逝。此后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建功,福及子孙,最后在西晋灭吴之战、八王之乱中被灭族。这真应了杨慎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西晋初年,益州刺史王濬组建强大的水军和战船,顺江东下,发动灭吴之战。首先攻克巫山,接着用大筏勾住沉江铁锥,用麻油烧毁拦江铁锁,攻克横江天险的西陵峡,然后沿江而下,攻克夷陵、江陵、夏口、邾城等沿江重镇。与此同时,其他五路陆军配合,水陆并进,沿途出击沿江重镇。其中,建威将军、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率军自豫州南下,攻占邾城,在齐安沿江赤壁横江而渡,攻占吴国陪都鄂渚。王濬乘胜东进追击,战船连天蔽江,气势雄伟,所向披靡,很快逼近建业,迫使吴主自动投降。邓艾等人伐蜀只用了两个月,而王濬等人伐吴只用了三个月。蜀吴快速灭国的共同特点,一是过度依赖地理优势,被人巧妙解除,二是君王昏聩、暴戾,弄得人心涣散。唐代刘禹锡作《西塞山怀古》叹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此西塞山在武昌郡,除了建有瞭望塔和烽火台,还跟西陵峡一样设置了拦江铁锁和沉江铁锥,扼住长江上游、中游的咽喉。
同理,王濬收服孙吴,完成南北统一,又陷入众将争功的历史窘境,反复自辩,屡遭弹劾,幸得晋武帝宽恕。他为了避嫌,纵情享乐,几年后便死了,得以善终,有效避免了邓艾伐蜀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