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抱团养老”不靠谱?退休后能做到这一点也许会更好
2021-01-26 22:49  浏览:45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美国德州的四对夫妇“抱团式“养老方式,刷爆朋友圈,让人既羡慕又向往。以至于闺蜜发来信息说将来就要一起抱团养老,让我发誓不能丢下她不管。

故事中的四对夫妇,是相识20多年的老朋友,退休后买了块风景优美的地,建了四个独立的小房子,从此生活在了一起。过上了“爱人在身边,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的生活。


故事流传开来,就有很多人效仿他们,邻居张阿姨就是这样。张阿姨每年都会约上三五好友,等天气热了就在北方避暑,天气凉了就去南方过冬。起初确实很美好,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旅游。朋友圈里时常能看到他们甜美的笑容,大概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路欢歌笑语。不尽让人幻想自己退休后的生活,也要像她们一样潇洒。

可是元旦前夕遇见张阿姨去买菜,这个季节她不是应该去南方的吗?聊了一会儿才知道,去年同去的好友中有一个生病了,在“怎么照顾生病的好友”问题上几个人发生了分歧,就此再也回不到以往欢声笑语的生活了。今年生病的那位好友留在家里,她儿子一家照顾着,其他好友也找了各种借口都不想去,所以张阿姨也没有去。张阿姨表示即使再去也会自己一家人去不会再约好友同行。几十年的好友就这么不欢而散,让人惋惜,想必之后的关系也不会像从前那般亲密。


我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学者殷骏表示,“未来一段时期内,家庭、社区、机构三种模式仍然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主流养老模式。”他认为,“抱团养老”的理念看上去很美好,但不能掩盖很多客观现实问题。“几十年的老朋友平时约聚,肯定没问题,但天天住在一起,生活的各种细节肯定多少会滋生矛盾。比如生活费用如何平摊?简单的AA制吗?有人生病了谁来照顾?谁负责采购?谁负责做饭?饭菜口味众口难调怎么解决……这些生活细节都有可能会引发矛盾。”殷骏直言,“抱团养老是极易发生散伙的一种群体结构,而且还有可能让几十年的友情产生隔阂。”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抱团养老”方式也有它的弊端,也许并不适合一地鸡毛的生活。眼看自己的梦想化成泡沫,突然有些小伤感,虽说离退休还远,但是也见过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所谓的家庭养老,子女孝顺不孝顺就不说了,总归失去劳动能力甚至是自理能力后就要看别人眼色过日子,眼前浮现那一幕真是让人欲哭无泪。再说社区,机构养老模式显然也与理想模式相差甚远。


记得学生时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养老院慰问演出”活动。活动结束后去了老人们的住处,因为有不能自理的老人,房间里有刺鼻的味道。有一位老爷爷拉住同行学长的手说到:“我孙子也有你这么大了,真好啊!”。后来学长直呼“这种场面历过一次就够了”。

如果说还有谁的晚年生活是让我羡慕的那就是杨绛先生了,她与钱钟书先生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他们相互包容,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人生63年光景。在晚年经历了女儿,丈夫的相继离世后,她为了让他们放心, 一方面努力保持健康,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在100岁的时候还能弯腰将手碰到地面。另一方面她用文学创作来缅怀至亲至爱,2004年93岁的杨绛先生发表了散文作品《我们仨》就是其中一部作品。


书中以简洁从容的语言讲述了与其丈夫相识,相爱,相扶到老的坎坷经历,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又艰难的幸福时光,字里行间透漏着对至亲至爱的绵长思念。 《我们仨》畅销至今, 销量超过1000万册,杨绛先生生前将这本书的千万稿费全部捐出。在2016年的5月25日凌晨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的这种“身处陋室,笔耕不辍”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追捧的,特别是她面对孤独,坚强不息,坚持创作的坚定意志更加让人折服。倘若她只是一般女子想必在女儿及丈夫相继离世时就已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可是她是杨绛,此后不仅自己留下了很多文学著作,也整理出了钱钟书老先生的诸多笔记及作品。她是我们新时代女性的楷模,独立,自主,骄傲却也不失风度。


退休养老的话题到这里结束了,如果能与相爱的爱人相知的好友规划好“抱团养老”慢慢度过余生未尝不好,毕竟也有成功的案例。如若不能,我希望能有杨绛先生的魄力,不失生活的底气,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祝愿天下老年人,都有安享的晚年,幸福快乐!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人:52b3****    IP:117.173.3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