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亲戚“断交”正在上演,这不是危言耸听,在农村正在“热火朝天”的上演!家里一个大娘娘家门里有三个兄弟、一个妹妹,大爷这头是姐妹五个,还有一个弟弟,两头10个兄弟姐妹,没一个走动的。
为什么如今农村有这么多互相不走动的亲戚,归结起来,有如下的原因:。
1)对金钱、对利益的格外看中,掉进了钱眼里。现如今生活好起来了,手头也宽裕了,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多了起来,人多了事多了,矛盾自然也就多了。大娘姐妹两人,娘家有三个兄弟,因为娘家老爹的养老,姐妹兄弟可没少干仗。娘家老爹是转业军人,退休金不少,老先生活着时候没少帮衬几个儿女,老先生清醒的时候,大家还能保持表面的平静,当然也是暗流涌动。老先生病重,大爷是村医,给老丈人输液打针有半个月的时间,后病逝,没等处理完老先生的后事,兄弟姐妹因为后事的安排、剩余钱财的分配、半个月医疗费用的开支,打的不可开交,大娘坚持要5000块钱的输液费用,娘家兄弟总认为大娘得了老先生的好处,偷闷了老爹的钱!最后互不相让,甚至动起了手,最后的结果就是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大娘家姐姐结婚,舅舅们都没上门,可见意见之大,矛盾之深!一来是因为钱财,二来是因为老人的养老问题,娘家有兄弟,当姐姐的是不是可以把老爹的养老问题交给兄弟们,而不是自己把持着老爹的财政大权,大娘这就是失败的例子,没有金刚钻,还拦下了瓷器活!大娘性格强势,对大爷这头的兄弟姐妹也是扣扣索索,没点长嫂的样子,关系可想而知!
2)距离也隔断了亲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遍布天南海北,在年轻时,有老人时,可能来往还多一些,年龄大了,共同的老人不在了,下一辈都不一定认识,所以联系就少了,亲情慢慢就淡化了。我姥爷的哥哥(我喊大姥爷)在东北黑龙江生活,当年因为穷,闯了关东,安下盘子后就把老婆孩子接了过去,前些年,姥爷母亲在世时,大姥爷一年两年的还回来看看,自从老人去世,大姥爷就没在回来过,但逢年过节时,姥爷和大姥爷老哥俩会打个电话互致问候,
两位老人先后去世,下一辈本来也没怎么接触,更谈不上感情,隔着几千里地,当然走着走着也就散了,感情是需要维护的,缺少了共同的纽带,早晚会走散了。
3)如今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往往也顾不了“太多了”!年轻人在外奔波,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老家,回了家,忙着走亲访友,难免有疏忽的时候,另外,年轻人对上辈人之间的礼节并不是那么在乎,无形之中,把人给得罪了,这也是亲戚之间感情变淡的原因。
4)借钱容易,要钱难,有时候还是“钱”在作怪。年轻人着实不容易,毕业后忙着找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娃,这一路的艰辛、不容易只有自己知道,但在不明事理的亲戚看来,自己挣得钱就跟大风刮来的一样,开口借钱说来就来。舅舅家表弟23岁的年纪,已经二婚了,从小被舅舅惯的不像话,前妻生的孩子舅舅管着,他跟媳妇在县城租房生活,
好吃懒做,受不的累,挣一分花两分,小的看不上,大的挣不来,每天都做着“老板”梦,就靠着十几张信用卡活着。
,我知道他是这种德性,但看在舅舅的面子上,还是借过他两次钱,就当打水漂了,没想过能收回来。但表弟贪得无厌,好像我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后来,又开口找我借钱,我当然是拒绝他,他不甘心,后来又让我两口子给他担保,他要从银行贷款,后来我才知道,
他征信不行,根本贷不出来,所谓的让我担保,实际上就是用我的名字去贷!想想真是可怕,没借给他钱、没给他担保,对于他来说,我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当然就不跟我来往了,
舅舅年龄大了,不明事理,还是一如既往的惯孩子,不光得罪了表弟,我把舅舅也得罪了……
写在最后,抛开七大姑八大姨来说,这里最复杂、最难处的应该是亲兄弟姐妹之间,特别是50——60岁之间的农村老人,他们兄弟姐妹多,老人也80岁左右了,需要照顾,兄弟姐妹因为老人的养老、医疗、居住问题,矛盾多多,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当然也影响下一代之间的感情,总之,这事说起来简单,但很复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得过且过,一个巴掌拍不响,互相理解吧,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