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理财规划要趁早不趁晚,所谓“早”,即在个人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着手筹划,这样操作,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时间跨度长,复利增值效果明显
面对同一个养老目标,比如预估到65岁退休要1000万退休金用于退休后的生活:一个方案是25岁开始筹备养老金规划,即刚入社会就开始筹划,有40年的时间去攒钱;另一个方案是到了60岁才考虑养老金的事,很显然两者所面临的压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即便年轻人在刚入社会时,要买房,买车,创业,婚嫁等各种花销很大,可用于支付日后养老的钱很有限。但日积月累,通过“复利滚存”,经过一个长周期之后,财富增值会越滚越快。而在60岁的时间节点上才考虑养老规划,这时筹划的时间被严重压缩,除非用于养老规划的启动资金基数很大,不然难以在短期内有个爆发式的增长!
时间跨度长,容错率高
养老金基金在投资过程中,一般是资金的大头投向是比较保守的——即主要投资一些波动率低的产品,一小部分投向风险等级比较高的底层资产。但是即便风险再小。波动率再低,也无法避免短期一旦不会出现回撤。
只有通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来平滑权益类投资的波动性,才能确保养老金投资整体在一个稳健增长的状态。
早日筹备,早日培养个人省钱习惯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当一个人在年轻时,认为养老很遥远,没有规划,手头一旦有点钱,就容易产生“自己很有钱”的错觉,然后就肆意挥霍,买许多用不太到的东西。久而久之,遇上啥事或者想做啥事,都拮据不已,囊中羞涩,家里还囤了很多没用的东西占用生活空间和时间精力。
然而如果能较早地开始准备养老金计划,就不一样了,个人势必定期要存入养老金专户一定的资金,这虽然抑制了个人的资产流动性,但在这种压力下,个人对各类开支会显得更谨慎,为数不多的钱要么不用,要用就用在刀刃上。
随着时间的积累,这样一来既迫使个人养成节俭的习惯,又使个人被迫存下了一大笔钱!
年轻时可塑性强,年迈时力不从心
当个人的养老金储蓄预期同现状有差距时,年轻人因为时间精力充沛,可以多兼职多拓业创收去填补差额,例如白天主业,晚上或周末副业,连轴转。这样一来还可以倒逼个人挖掘自身的潜力;但一旦上了年纪,再想这么做,就有点力不从心啦,毕竟年纪上个人的恢复能力没有几十年可以差的,晚上或周末随便加个班,透支了身体,想要恢复过来估计就要好几天,别钱没挣上还落下一身的毛病,那就太得不偿失啦!
本文系【财经问投】原创,上述内容仅做学习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