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他的曾祖,也就是我的天祖,五十岁了还没有孩子,以为不会有后了,便把所有山田及家产纳堂,都捐给村里的普庆堂。没想到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也就是爷爷的爷爷。于是族人劝他要回一些田地及房屋以便度日。但天祖拒绝了,他认为儿子是自己行善得来的,如果拿回财产有违原意。后来天祖去世,高祖年纪尚幼,天太婆年老无力,在族人的安排下,住进了普庆堂,负责香烛及族田的收租,部分收入归天祖母。
为此,我特地查看了宗谱,天祖永康公名下有三个儿子。于是一直以为这是个传说。毕竟,作为小儿子的爷爷没有见过他的爷爷,更没见过他的曾祖。
几年前,整理老家老物件时,居然在祖上留下来的封书箱里,发现了一张清代票据,是普庆堂的十户负责人与戴吕氏(即天祖母)的协议,内容有“招得戴吕氏住持晨、夕烧香叩佛烹茶制众,缘得股捐资田亩以为茶火之资。”落款为“同治叁年八月”。
看来天祖母住进普庆堂的事不会是假的,爷爷的故事也不是空穴来风,但宗谱记载更不会说谎呀。
再次查看宗谱,这才得知天祖的确有三个儿子,但前两人后面都有个“夭”字,可能是我第一次查谱时年纪尚轻,太过大意。这样说来,天祖五十岁没有儿子是事实。
再看天祖及高祖出生年月。天祖永康公“生于嘉庆己未年七月,卒失,娶吕氏生于嘉庆辛酉十月”。高祖方泰公生于咸丰辛亥年(1851)。同治三年(1863),天祖65岁(时可能已去世),高祖才13岁,天祖母亦有63岁。族人安排天祖母进普庆堂,完全在理。
普庆堂,即村中所盖的佛堂,供释迦牟尼,是旧时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生老病死的精神寄托所在,建于清道光年间。
与其它佛堂不同的是,我们村的佛堂,大门外尚盖路廊,长与殿同,宽仅二米余,两侧置长石,以供行人休憩。也就是说,村中的佛堂还兼有路廊的功能,这也与当初建佛堂的愿意一脉相承。
其次,因时村中尚无祠堂,普庆堂兼祠堂的作用,十位首事出资建堂外,每户各拿出一些田地作为族田,我们村称为“十股田”,每年的田地由村民承包,租金交普庆堂作茶金及管理者的费用,同时作为共同财产以资村中贫贱者。天祖所有财产“纳堂”,即把家中的钱财交普庆堂以资日用,所有田地作“十股田”。
上世纪50年代,佛堂移作小学校址,其功能得到了根本性转变。80年代,佛堂拆迁建成水泥结构校舍。
戴相尚 文/图 2021-06-22 00:00:00:0□台州民间档案1162250台州晚报http://192.168.13.42/tzwb/pc/content/202106/22/content_116225.html23一张珍贵票据 查考股田“养老”制/enpproperty本文来源: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