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前几天,我访问了一个论坛,看到一个关于47岁的阿姨把70岁的母亲送到养老院的帖子,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很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是不是不孝?”据描述,这位姓王的阿姨有一子一女。大女儿在另一省的一所大学学习,暑假和寒假才回家,而小女儿则在城里读高中。
王阿姨和丈夫都是一家私营企业的普通员工,虽然他们生活并不富裕,但在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习方面还是不吝啬的。直到半年前,王某70岁的母亲才再次住院,这彻底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王阿姨有一个哥哥,但他几年前死于癌症,她嫂子和孩子相处不好,所以照顾老人的责任主要在她身上。老母亲这次病得很重。她不能照顾自己,需要24小时照顾,因为王阿姨丈夫的公司经常加班,王阿姨几乎是一个人忙得里里外外。
我上班、买菜、做饭、做家务、给妈妈喂三餐、不时给妈妈洗衣服、监督小儿子的作业,甚至午休时间还要跑回家2个小时,所以我经常不吃午饭。最麻烦的是老母亲一直大小便失禁,只要打扫不及时,老人就得吃苦,而且整个屋子的气味都无法让人忍受了。
40多岁的中年人不敢随意请假。他们一旦被解雇,就很难再找到工作。此外,他们的家庭经济资源和子女的学费也将紧张。终于有一天王阿姨再也受不了了。
久病床前无孝子:47岁阿姨把7旬母亲送进养老院,老人很无奈
她跪下来痛哭起来,她和母亲商量把她送到养老院,老母亲看到憔悴的女儿,心疼不已,只好点头同意。虽然养老院照顾不能自理的老人花费不菲,但现在王阿姨终于有点闲了。她平时有时间就去看望母亲,经常呆上一上午或下午,这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现实中,无数残疾人家庭在道德和生存的钢丝上挣扎
有句老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没经历过的人可能不理解,但确实反映了一些实际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出台于上世纪80年代,如今,独生子女一代已成为“421”家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挣钱、社交、养老、抚养幼儿的重任。
和王阿姨一样,家里也有不少中年人身患残疾,他们都在为生活和道德的对立而挣扎。你不知道这对一个残疾家庭来说有多难,你没有责怪的权利。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残疾老人。照顾他们不像照顾孩子,孩子们会长大,有时间放松。老年人的健康只会一天比一天差。一天24小时,上班8小时,出差2小时,午休1小时。
买菜、做饭、做家务是4小时一起做,辅导孩子做作业2小时,照顾老人4小时,还得照顾家人只睡3小时(初中,临时加班,堵车,家长会和其他意外损失的时间尚未包括在内)。
这样的作息时间,敢问能有几个人能坚持下来,甚至是坚持几十年?而且最可怕的是在长期得不到良好的休息时间的情况下,会使人精神错乱,记忆力下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就业。其次,长时间这样的例行公事之后,人们就会丧失社交能力,产生严重的社交焦虑。
最后,内分泌失调,脾气暴躁,家庭矛盾加剧。往往他们也会担心公众的批评,如果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会被人嘲笑“不孝”,陷入痛苦的两难境地。中间有工作,中年人的生活比你想象的要艰难。
合理界定孝道,让每一位老人安享晚年更有意义
送养老院不孝吗?我不这么认为,孝道的标准不应该是老人住在哪里,而应该是老人晚年是否幸福。也许养老院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最坏的。
你应该知道,每个家庭、经济条件、人口规模、空闲时间都不一样,“假孝顺还是真幸福”哪个更重要?如果你不能好好照顾老人,为了避免被无聊的人妖魔化,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不好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有能力的时候不照顾老人是不孝的。
总结:
父母步入老年,身体机能的衰退是不可逆转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而不是被世俗偏见的舆论剥夺父母拥有幸福的权利。父母辛劳了一辈子,现在老了,也该好好休息了。
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亲自照顾父母,他们当然更喜欢和孩子住在一起,可以得到更细致的照顾。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请选择一种能让父母幸福最大化的生活方式,这样才是尽孝道的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