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涉及的武昌老地名“大朝街”、“读书堂街”、“阅马场”、“东厂口”、“方言街”、“罗家山”、“珞珈山”、“狮子山”、“东湖”、)
武汉大学号称是全国最美的大学,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893年张之洞创办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光绪十九年)11月29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皇帝上奏《设立自强学堂片》请立自强学堂。他在奏折中称学堂宗旨:“洋务日繁,动关大局,造就人才,似不可缓。亟应及时创设学堂,先选两湖人士,肄业其中,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以期教育成材,上备国家任使。”光绪皇帝朱批“该衙门知道”。随后他在武昌大朝北街口与读书堂街交汇处创办了“湖北自强学堂”,专业为方言(即外语)、算术、格致、商务,实际在学堂开课的只有方言。这是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地区第一所外语专科学堂,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今天,每年的11月29日也就成了武汉大学的校庆日。
张之洞奏请朝廷开办自强学堂奏折,光绪帝朱批“该衙门知道”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搬至阅马场东边的东厂口,更名为“湖北方言学堂”,学堂门前的街道就叫“方言街”。学堂以培养外交人才为目标,学生来源,先于自强学堂内选拔其品端文优者,后招取其他普通中学毕业生。课程有历史、地理、公法、交涉等课程,设有英、法、德、俄、日系,学制五年,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专门人才。辛亥革命时,方言学堂停办,校舍充为衙署,学校变为营房。1913年,以原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组建成“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科。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组建为“国立武昌大学”。
1916年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一年级28名学生合影
1926 年国立中山大学校舍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组建“国立武汉大学”。为什么武汉大学前面要冠以“国立”二字?因为她是国民政府“公办”的,不是私人开办或洋人开办。自强学堂、方言学堂是张之洞拿朝廷的钱开办的,后来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堂、国立武昌大学一直到国立武汉大学都是国民政府出钱兴办的,因此冠以国立。解放后由于学校全部由国家开办,因此取消了“国立”二字。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创办之初的东厂口老校门为创办国立武汉大学,当时的国民政府大学院(教育部)院长蔡元培,任命李四光、叶雅各、张难先、石瑛、王星拱、麦焕章等为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成员,李四光任委员长,叶雅各任秘书长。蔡元培特别强调,要按建设中国一流大学的要求,选择新的地址,建设全新的大学校园。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自小在武昌读书,叶雅各是林学家,二人均对武昌地理环境很熟悉。他们经过仔细踏勘,最后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一致同意将武汉大学新校址定在东湖之滨的罗家山(一名落架山)、狮子山一带。新校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按罗家山、落架山的谐音改山名为“珞珈山”,“珞珈”象征坚硬的宝玉,以此标示武大是当时两湖的最高学府。另外,珞,有坚硬石头的意思,寓意当年在罗家山筚路蓝缕、劈山建校的艰难。
1920年代末凯尔斯设计的武汉大学早期校园图纸1929年3月,建校工程开始勘测规划,校园主轴线由李四光勘定,委员会邀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对中国建筑艺术颇有研究的建筑师凯尔斯先生负责设计校园总体布局和规划(据说在校园设计中参考、吸收了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原素),聘请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繆恩钊先生任新校舍监造工程师。
国立武汉大学平面设计简图同年8月,校园整体布局规划完成,“湖北省政府”公布的校园范围:东、北两面滨临东湖,南面至罗家山南麓,西至茶叶港,总面积三千余亩,地价为水田七块银元一亩,山地五块银元一亩。1930年3月学校工程开工建设,第一期工程主要修建文、理学院,男生宿舍,学生饭堂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13项,1932年1月完工。第二期工程1932年2月开工,主要项目是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工学院,扩建理学院,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生活用房等17项。由于后期经费没有按时到位,一直到1937年还有部分工程没有竣工和开工建造。
1932年建设中的国立武汉大学(全景)国立武汉大学全部工程合同总价是400万银元,工程分别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坚持“建百年优质工程”,“质量就是根本”的理念,进料选优质材料,施工处处严格把关,即使在他遭到双目失明的沉重打击后,仍坚持双方均派工程师及监工随时监督检查质量,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由于物价上涨,工程实际造价远超合同价,可沈祝三仍坚持宁可亏本,也要按合同优质完成武汉大学的建设。
1930年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1932年5月26日,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学校搬迁典礼会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会后,王世杰与叶雅各亲自带领师生在珞珈山植树造林,半年植树50万株,使园林化校园里的中西合璧建筑群更为秀美壮观
国立武汉大学教学楼远眺珞珈山植物茂盛,种类繁多,大部分种类的植物都是国立武汉大学建立后引种的。1933年9月武汉大学植物园开始筹建,种植针叶树19种,阔叶树215种,并得到美国哈佛大学树木园、英国皇家植物园、日本农林省林业试业场等惠赠的800多种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果树和林场大量荒芜。直至1946年迁回珞珈山,再次引进湖北神农架,安徽黄山,江西庐山,云贵地区等地的大量种苗进行培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珞珈山有种子植物120科558属800多种,其中11科17种为珍稀濒危植物。此外,还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草本植物,药用植物和岩生植物。珞珈山的植物群落保护得这样好与武汉大学的老教授们近乎偏执的生态意识有关,笔者亲耳听一位武大领导讲,在珞珈山,哪怕是动一颗树,都要经过教授们的同意。珞珈山的茂盛植被也引来许多野生小动物,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有人就在武大校园内的人行道上看见过一只狐狸悠闲游荡。
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为国立武汉大学设计的两款校徽
国立武汉大学1949年学生证1938年武汉保卫战期间,武大珞珈山校园成为国民政府领导武汉会战的军事指挥中枢,一大批军政要人都住在此,至今还留下有周恩来故居,郭沫若、郁达夫、蒋介石别墅。武汉沦陷后,国立武汉大学西迁四川乐山继续办学,日军将武大校园劈为其中原司令部。1946年学校迁回珞珈山原校址。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国立武汉大学,并更名为“武汉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民国时期,国立武汉大学是中国四大名校之一,今天的武汉大学更是盛名中外、名列中国重点大学的前茅。其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宜人,一栋栋颇具民族特色的校园建筑,高低错落地散布在山水园林之间。武大樱花道名动中外,每年四月樱花盛开时节,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拥塞校园。武汉大学无愧为“中国最美的大学”。
国立武汉大学校门前一里多处多牌楼,下面的汽车车身上依稀可见“国立武汉大学”
1932年修建的“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现存于洪山区街道口劝业场街,正面朝向武珞路,背面刻有“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
1993年修建的国立武汉大学第二座牌楼
2012年为了修路,拆除了1993年修建的武汉大学第二座牌楼
2020年6月6日,武大老牌楼被一混凝土搅拌车撞损,背面“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大字少了个理字,1950年,在武汉大学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大会上,著名历史学家吴宇廑将老牌坊的“国立武汉大学”倒读为“学大汉,武立国”,勉励武汉大学师生保家卫国。
现今的武汉大学牌楼
闻一多先生设计的国立武汉大学校徽
国立武汉大学土木工程学会徽章
国立武汉大学运动会徽章
国立武汉大学“武大”徽章和工友证章
陶德麟校长题写的武汉大学校训附注:以上图片除已注明的外,其余均来源百度·图片。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