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武昌古城的三大书院(下)—“两湖书院”
2021-02-15 12:50  浏览:246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两湖书院”,位于文昌门内都司湖、菱湖一带,东临今解放路,西连花堤街,南临今张之洞路西段,北至彭刘杨路西段,院内有都司、菱湖二湖,占地甚广。与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的旧式书院不同,两湖书院一开始就是张之洞仿西式学堂开办的大学。关于两湖书院一名,后代许多人看到书院内有菱湖和都司二湖,就以为书院因二湖而得名,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开办之初办学经费主要出自湘、鄂两省茶商捐资助,而且是专取两湖士子入学读书,故名“两湖书院”。


张之洞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在任合规部重点期间更是不遗余力的在武昌大办新式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选择都司湖、菱湖沿岸地带建设“两湖书院”,次年三月,两湖书院正式开学。书院开办之初,湘、鄂茶商提出按售茶市价千分之一,每年提取白银一万余两,用作办学经费。后茶商提出疑义,不远出资,于是张之洞干脆不要茶商的出资,办学经费主要有政府拨款,另加商户部分资助。两湖书院坐北朝南,学校正门开在南边的都司街,也即是今张之洞路西段。书院前半部为南斋,是湖南籍学生的宿舍,有楼房10栋,每栋10间,斋名以地支前10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为名排序。书院后半部为北斋,是湖北籍学生的宿舍,也是楼房10栋,每栋10间,斋名以天干10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序。西面靠近花堤街为商斋,由汉口八大商行选派学生所住,有斋房2栋,斋舍40间,取地支后两支:戌亥为斋名。每间斋舍,前为书房,后为寝室,相当于今天的一室一厅。每斋还配有更夫、厨师各一名,负责学生的生活及膳食。此外还建有大讲堂、监督厅、分教厅以及供奉鄂湘先贤的楚贤祠。沿湖绿树成荫,环湖建有亭台水榭,环境十分优美,后人这样称赞两湖书院:“前后两湖,风廊月榭、荷红藻绿,雅擅一城之胜。”


两湖书院重点建筑,书院中央的大礼堂(图片来源百度)书院招收学生名额为湖南、湖北各100名,均为两省学校调录保送,其标准必须是“或才识出群,或多闻博览,或志行不苟、或好学深思”。另设商籍学额40名,由汉口八大商会推荐,书院甄别收录,这相当于今天的赞助生或收费生。学生生活待遇很好,书院除每月供学生的白银四两膏火银(学习费用)外,还依月考成绩分等级按期发给奖银。这里的膏火银原来只是灯油钱,后来扩大到伙食、服装、书抄,灯油等费用。书院不设山长,而设提调一人,监督二人,各科聘请专科教师授课批阅试卷,课程为经学、史学、舆地(地理)、时务四种,还另设算学、经济两门兼修课。阴历每月初一“朔日”为“官课”,也称“朔课”,由武昌城上至总督,下至县令的各级官员授课;阴历每月十五“望日”为“师课”,也称“望课”,由学院教师授课。 每月小考两次,每学期大考一次。每逢大考,张之洞必亲临主持。考试成绩优者均有奖励。后来仿照西学模式,增天文、地图、格致(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兵操(军械)、博物等课程,体现中西文武兼学。教学方面也仿照西方学堂,实行分班按日上课。书院延聘名师、名儒执教席,如清著名地理学家、书法家杨守敬,近代早期教育家、国内首屈一指的数学家和翻译家,曾帮曾国藩建造轮船并被鄂人奉为泰斗的华蘅芳,音韵学家沈曾植,以及“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新悦诗人陈立三等。教师开始有了“主讲”和“助教”之分。为提高生员质量,将原来的选调(保送)制,改为招考录取制,学制五年,毕业成绩合格者择优酌情使用,不合格者送回原籍。部分优秀者还可官费保送出国留学,辛亥革命的先驱、领袖黄兴,就是在两湖书院学习因成绩优秀,于1902年被张之洞保送到日本留学的。

1896年,两湖书院实行进一步的课程改革,聘进了一批博闻广见、学有专长的近代型师资,共计16位,其分别为:经学3人、史学2人、地理2人、兵法史略学1人、算学3人、博物1人、化学1人、天文1人、测量2人。所聘教师待遇优厚,每月薪银100两,而当时米价最高时100斤大米才值银2—3两,另配房屋一栋。每逢书院开学,张之洞必率文武百官到书院参加开学仪式,先率师生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礼,后率百官向监督及教习行叩首礼。因此可见张之洞对教育和教师的尊重。也正因为张之洞的尊师重教,也就吸引了许多社会名流来书院传道授业,除上述被鄂人奉为泰斗的华蘅芳等人外,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辛亥革命后任湖北省教育司司长的史学教师姚晋圻,后任汉阳铁厂总办的冶金专家李维格,邹氏舆地学第四代传人、曾任湖北舆图(地图)总局总纂的地理教师邹代钧以及经史讲习易顺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出版家、政论家汪康年,理学教师和文学教师周树模,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清末民初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屠寄等名流都曾任教该院。

早在两湖书院开设之时,张之洞就设立南、北两个书库,南书库为一般阅览室,备有一般书籍和报刊杂志,供学生自由阅览;北书库为资料藏书处,供教员教学和研究考查使用。经过几年的收集,书库藏书达4万余卷,“经、史、子、集均皆备有”。1903年成立的“湖北省立图书馆”就是以这两个书库的藏书作基础创办开馆的。可以说两湖书院是张之洞精心设计、重点经营、两湖规模最大的书院。


两湖书院的大礼堂和教学楼(图片来源百度)从1891年开办至1902年的12年间,两湖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据湖广总督咨报学部对曾在两湖书院肄业过的64人作跟踪调查的结果:64人中后留学的有30人(其中留日24人、留美2人、留欧4人);留学期间学习的专业分别是,学教育的7人,学军事、警察的7人,学工业的2人,学法商的9人,其余5人。64人中从事教育的有47人,他们中担任学堂监督或堂长的有12人;教文史的有11人;教数理化的10人,教农学,工学的3人,其他11人皆为教育界的顶梁柱。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也称“两湖大学堂”,为大学预备科,学制五年,生源来自中学堂的毕业生。同年开始筹建“两湖师范”,先在原两湖书院后操场扩充房舍,建立两湖师范高、初等小学堂,这是武汉完全小学之始,也是全国最早的师范附属小学。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李四光,著名诗人、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闻一多,就先后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


1903年在两湖书院基础上开办的两湖师范学堂(图片来源百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初,张之洞又拨四万三千两白银,将“两湖大学堂”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在确定学堂名称时,先拟名“两湖优级师范”,以示其高于一般师范;后拟名“两湖优等师范”,以示其规模宏大。最后招生发榜时正式定名为“两湖总师范学堂”,为清末湖南、湖北两省规模最大的,时间最早的、文化程度最高的官立师范学堂(大专)。办学规模拟招收1200人,后实招收700余人,民间亦称“千师范”。“两湖总师范学堂”以培育高等、初等小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的教员、管理员为办学宗旨。课程有修身、中文、经学、教育、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音乐、美术、体操等,五年毕业。上述课程虽是中西合壁,但引进西学的成分更大,在学制、班级授课考试升、留级制度及留学生派遣等方面,基本上仿照西方教育模式。相较于中国传统的教育,这无疑都具有革新的性质,完全是一所新式学校。学校总督由张之洞亲自兼任,监督为梁鼎芬,学堂堂长,即教务长为清末举人曹履员,有学监四人。两湖总师范学堂一共办了五年,却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一部分后来都加入了革命党,辛亥革命成功后,部分同学转入政界,其余多从事教育工作。民国建立后,两湖总师范学堂随即关闭。1907年九月,湖北提学使黄绍箕在两湖书院师范校园内,创办“两湖优级师范理化专修学堂”,也称高级师范理化科,前后毕业两届,共培养数、理、化教师180人,全部安排到湖北各校任教。其后在两湖书院旧址曾开办多种学校,但均不再以“两湖”冠名。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两湖总师范学堂关闭,但15年后这里又出现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所学校——“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史称“黄埔六期。


1927年在两湖书院旧址上开办的“武汉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六期)(图片来源百度)附注:本章里的武昌老地名“两湖书院(教育地名)”、“花堤街”、“长街”、“小都司街”、“都司湖”、“菱湖”。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发布人:2866****    IP:223.213.66.***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