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从公元454年郢州城开始,就一直是州、郡(府)、县的治所,到元朝时更是湖广行省的首府。明清以后武昌古城是总督、湖北省、武昌府,江夏县四级官府衙门的所在地,城内官署林立,衙门遍布、围墙高耸、门庭森严,人称“湖广会城”。除督署、抚署、三司外,还有府署、县署以及众多的僚属机构。
武昌古城官府衙门分布图在武昌古城,比总督小一点的官就是巡抚使了。巡抚使在唐、宋时期不是一个固定的官职,属于“有时而置者”的一种临时职位,往往是奉皇帝的旨意到下面巡视、检查某一方面的事务,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央巡查组。到明代以后逐渐演变的固定 官职。到清代巡抚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一省的省长,具有处理全省民政 、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大权。巡抚办公的地方叫“抚署”,也称“巡抚衙门、”“抚军衙门”、“抚院衙门”。
“抚台衙门”。清时,湖北巡抚衙门位于胭脂山南麓、今胭脂路与民主路交汇口。今胭脂路口东边的那栋七层大楼,原是巡抚衙门的前庭,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湖北巡抚衙门大门往西至横街头这一段街道就叫抚院街。湖北巡抚衙门占地2万余平方米,房屋多达163间,正门八字朝南开,门宽12.4米,门外设有照壁。依建筑中轴线,从前至后达151.3米,依次为门楼门房、青石走道、大堂、青石台阶巡廊、二堂、两边江蹋、中间石板雕刻平台、十三贤祠圣堂。整座官衙建筑各部分高低错落,排列有序,造型端庄和谐。湖北最后一任巡抚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兼任。1904年底,清政府裁撤湖北巡抚使一职,其衙门旧址改建为“法政学堂”(今武汉大学法学院的前身)。1915年,民国政府以两万七千银元将巡府衙门全部房屋及地皮售卖给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二任总统黎元洪置作官邸。其实黎元洪一天也没有在这里住过。1936 年,因修筑胭脂路,拆除巡抚衙门西边的大部分建筑,黎氏家属将东边剩余房舍、屋基分别售予市民,湖北抚署从此消失。其东边剩余 部分建筑(即今天的胭脂坪1号—20号)后来成为民国时期的“湖北省政府”的招待所,1938年,陈布雷在此居住期间为蒋介石撰写《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等许多文稿,张学良、杨虎城被蒋介石押解到西南的途中也在此暂住过。
武昌古城巡抚衙门位置图,左边部分1936年修建胭脂路时拆除,右边蓝色部分为今胭脂坪1—20号在 湖北巡抚下面有有三个重要的僚属机构,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司衙门”:“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一般布政司为从二品官,其余两司为三品官。
承宣布政使司,也叫“布政使署”、“藩署”、“藩司衙门”、“藩台衙门”。清朝,湖北藩司衙门在今司门口的北面,“司门口”就是取藩司衙门门口而得名。“布政使”是管理省内府、县官员和民政事务的长官,其主要职责是具体管理州、府、县各级官吏,考察他们们的政绩和廉能,报总督、巡抚上达史部;考核拟提拔、调任的官员的能、绩,上达吏部,这相当于今组织部和纪委职能;每十年,统计户籍人口、税役、田亩数上达户部,这相当于今省民政厅职能;其它还有政务,会督、府议职责等。南宋时,藩署所在地是岳飞的“岳王府(鄂王府)”。太平军占领武昌时,在此设杨秀清的“东王府”。北洋军阀曾在此设湖北省长公署,后为湖北省警察局。建国后曾为武昌区委、区人民政府办公地。最后一任湖北布政使是连甲。
提刑按察使司,也叫“按察使衙门”、“臬署”、“臬台”,“臬台衙门”,旧址在武昌平湖门内,今大成路黄鹤楼街大成社区,其后有一花园,取名“乃园”。“按察使”,是管理一 省司法的长官,其主要职责是:“纠官邪,戟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到各州、县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监察局、公、检、法机关。太平军占领武昌时,北王府曾设于臬署。清朝最后一任湖北按察使(清末改提法使)是马吉樟。
武昌城臬司衙门位置图,绿色部分是乃园都指挥使司,也叫“都司衙门”,是平时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省军区,遗址位于今张之洞路西段的武昌造船厂北大门内,衙门前的路叫“都司街”,都司街北面有的湖名叫“都司湖”。“都指挥使”也称“提督”,其职责是主管全省辖内的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清时全国最多时设内卫所342个,不同年代有时裁减、有时复增,湖北省有25个卫所,一般每卫5,600人,分前、后、左、右、中5个千户所。千户所又分为l0个百户所,每百户所 112人。各卫所平时屯守,战时奉命出战。每逢战时,朝廷临时任命指挥将领,并非是都指挥使指挥作战。最后一任湖北提督是张彪。清时,在昙华林,驻扎有“武昌卫”,旧址在今天的昙华林小学。武昌卫门前的街原叫“正卫街”,1902年朝廷裁撤了武昌卫。民国初年,正卫街并入东边的昙华林街,统称昙华林街。
除三司衙门外,武昌城内还有“粮道”、“盐道”、“学道”三个道台衙门。“湖北提学使署”,也称“提学道署”,俗称学道衙门,地址在水陆街,是主管全省教育的衙门,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督粮道署”,俗称粮道衙门,地址在今粮道街武昌文华中学。清康熙年,朝廷将中西部漕粮交兑地点由城陵矶改为汉口,因而在武昌城内设督粮道署,主管中西部粮食的储备、运输、交兑,相当于今天的省粮食局;“盐署”,即盐法道衙门,地址在今武昌三道街中段药品研究所处,主管湖北省盐业生产、运输、售卖(旧事朝廷实行盐业专卖制度)。武昌“三道街”地名就是因“学道”、“粮道”、“盐道”三个道台衙门而来。
武昌古城内除了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外,还有“武昌府”和“江夏县”两级政府。“武昌府衙”位于今民主路西段的民主路小学西侧。清末时湖北省下辖10府、一直隶州、一直隶厅。武昌府是首府,下辖江夏、鄂城、蒲圻、崇阳、通城、大冶、通山、咸宁九县和一个兴国州。最后一任武昌知府是双寿。“江夏县衙”在文昌门内,总督府斜对面。其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其它的僚属机构还有“税课司”,是政 府的收税机关,位于今张之洞路西端城外江边。“牙厘局”,也是政府收税机构,主要是对行商征收货物过关税,位于今武昌区第二机关办公处。“官钱局”,是政府管理货币管理机关,位于今彭刘杨路武昌邮局处。“城守营”,是武昌省城的卫戍部队,主要任务是维持省城的社会治安,受提督管辖。清末武昌城内有五个守备营。“通志局”,是编修湖北省地方志的机关,位于粮道街武汉中学新校区处。此外还有其他附属于四级机构的僚属机构,如贡院、府学、县学、学院,巡检司、道检司,新军、军械库、陆军学堂等都围绕这四级官府分布城内。
由于古城内衙门遍布,因此许多街巷都已官府的名称命名,如:粮道街、三道街、四衙巷、正卫街、都府堤,司湖、崇福山、候补街、抚院街、巡道岭、察院坡、察院巷、司门口、户部巷、府后街、马碲营、王府口、都司街、都司湖、军械库、阅马场、贡院前街、后宰门、臬水巷(乃园)、中营街、巡司街、辎重营巷、凯字营等等。
以官府名为街巷命名,这是武昌老地名的第三个特点。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