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是全国的教育大市,有各类大学80多所,在校大学生120余万,据全国之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有武汉的在校大学生多,基础教育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也位列前列。武汉市教育能有今天张之洞功不可没。
张之洞历来重视教育,爱惜人才。他在1869年任湖北学政时就创办了经心书院,大力支持刚刚开办不久的“崇文书局”。在湖广总督后,他在积极推行湖北新政的过程中深感人才缺乏,他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他坚定的推行教育改革,大力“办新学”。张之洞的这些见解在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在总督府内批阅公文的张之洞张之洞办新学从改造旧书院开始,他先是改造江汉书院和经心书院,在原来专门学习经史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课程。但他感到旧式书院规模太小,培养新式人才太慢,于是于1890年在武昌都司湖畔了创办了“两湖书院”,这是张之洞精心设计,重点经营的第一所大学。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课程有经学、史学、舆地、时务四门,后增加天文、地图、格致(理化生自然科学)、兵操、化学、博物、经济等课程。学生实行分班授课,按月、季考试,成绩合格奖励重用,不合格则退回原籍。此后,张之洞根据办洋务的需要陆续开办了一系列实业学堂。
1891年八月,在武昌铁路局附近开办“算学堂”,将外文、商务列入必修课。
1892年,开办“矿业学堂”,为发展武汉的钢铁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1893年,在大朝街北口开办“自强学堂”,设算学、方言(外语)、格致、商务四门,学生走读,按月考试评定绩。1902年6月学堂搬迁至阅马场东厂口,改为“方言学堂”,主授英、俄、日、德、法五科外语,同时增开人伦道 德、经学、中国文学、地理、历史、算术、博物、物理、化学。1913年国民政府将方言学堂改为“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更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自强学堂教室,清末学堂的教室大多是这种带回廊是平房,今天的武昌农讲所、中共五大会址都还留存有这样的教室1897年,开办“湖北武备学堂”。
1898年,在昙华林丰备仓旧址(今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处)开办“湖北工艺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工业专科学校,学校“开设工艺共十门,每门派正副匠首一名,各领学徒数名”,“一汽机,二车床,三翻沙,四绘图,五木作,六打铁,七打铜,八玻璃,九蜡烛,十肥皂、香水。”“第一第二两年,学徒须专学一门。第三年,兼学堂所有各艺。”
在昙华林丰备仓开办的湖北工艺学堂和武昌东路高等学堂
武昌首义时的武昌东路小学堂1898年四月,在武昌大东门外的卓刀泉开办“湖北农务学堂”。学堂开设农桑、畜牧、森林等学科,学制四年,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农业学堂,也就是今天华中农业大学的前身。此外张之洞还开办了“湖北军医学堂”、“湖北铁路学堂”等实业学堂。
张之洞认为光开办实业学堂培养“专才”还不够,在对外打交道的时候还需要“通才”。1903年,张之洞又将“两湖书院”、江汉书院、经心书院合并,改建为“两湖大学堂”,以培养德、术兼优的“通才”为目标,设学科八门,其中,中西公共学四门:即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术,延聘本国教习讲授。西学四门:即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军事学,延聘东西洋各国教习讲授。
开办这么多的学堂,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优秀生源,于是张之洞又开始大办中小学堂。
张之洞认为“初等小学为养正始基”。他把武昌城内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学区,设初等小学(相当于今天的小学1-2年级)四十二所,城外设十七所,还设立了东、西、南、北、中五所高等小学堂,科目为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图画、体育、兵操等,四年毕业。
1903年,张之洞以在原自强学堂的旧址上,开办了文普通学堂,也就是中学,学额二百四十名。开设伦理、经史、中文、外语、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历史、地理等十二门课目,四年毕业。
文普通学堂的成绩单张之洞开办的这些中小学堂的办学经费全部由学务公所拨发,在今天来说就是公办学校。本世纪初,笔者在武昌区政府办公室工作,每当有人抱怨武昌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太大时 ,我都强调说:一百年前张之洞就在武昌办了近60所中小学,而且全部是政府拨款,然道我们还不如张之洞?此外他还积极鼓励民间大办私立小学。
开办这么多的小学、中学,那来那么多的教师呢?于是张之洞又开办培养教师的师范学堂。
1902年,张之洞在武昌宾阳门内开办“湖北师范学堂”,课程除普通中学堂所开设的课程外,另开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学额一百二十名,学制两到三年。后来为了应付师资急需,又设速成科,一年毕业。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独立完备的师范学校。与此同时,还在附近开办“东路小学堂”,作为师范学生教学实习之地,这是中国“师范附小”的开端。
1904 年张之洞还创办“湖北敬节学堂”、“湖北育婴学堂”,培养幼儿教师和婴儿保育员。
湖北育婴学堂旧址,后在次开办了“湖北省立武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今天武汉市第39中学1906年,张之洞又在两湖书院开办“两湖总师范学堂”,学堂为本科,学制五年,原计划招生1200人,实际招收700多人,在民间有“千师范”之称,是两湖地区最大的学堂。
1906年,张之洞将前清举人李文藻开办的私立“女子师范学堂”,改为官办的“湖北省立武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解放后改为武汉市第39女中。 此外张之洞还在1904年开办“湖北师范专习所”,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这是中国教师进修学校的开端。张之洞的官办新学刺激了武昌民间私人办学热,以中华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私立学校在武汉兴起,从而形成了官办、私办、洋人办学三足鼎立的局面。
张之洞在大办新学的同时,还派遣大量留学生赴海外留学。他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在游学方向上,张之洞认为,“西洋不如东洋”。1896年,张之洞派出湖北第一名公费留日学生戢翼翚。以后又陆续派出大批学生赴日学习实业、师范、法律、警察、军事。“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 5400 多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 1360 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当时有(派遣留学生)先进省之称”。
张之洞 的“办新学”不是只办一两所新式学校,而是创立了从幼稚园、初等小学、高等小学、普通中学到方言学堂、算学学堂、农业学堂、工艺学堂、矿业学堂、铁路学堂、军医学堂、师范学堂等实业学堂和综合大学堂等一整套完备的、成龙配套的新式教育体系,首开全国近、现代教育之先河,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开拓者。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 “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张之洞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其主观目的是为了富强国家、挽救即将倾倒的清王朝,但客观后果却是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很多人都成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开湖北乃至全国风气之先的领军人物和国家建设的栋梁。如,清末维新派领袖、自立军起义领导人唐才常、傅慈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主要人物黄兴、宋教仁、李书城、刘成禺、粱钟汉、孙武;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闻一多;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方志学家王葆心、医学专家陈雨苍、著名报人胡石庵、教育学家陈时、外交家郭泰祺、军事家吴禄贞、蓝天蔚等等。他们要么是张之洞所办新学的学生,要么就是被他派出留洋学成归国的留学生。
附注:本章内武昌老地名有“文华书院”,“两湖书院”,“大朝街”,“阅马场东厂口”,“多保庵”,“昙华林丰备仓”。
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