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别说,单就唐明皇李隆基本人真就有老死蜀地的想法,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关键还比较安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军从安史叛军手中收复了长安,激动的李亨给远在蜀郡的父亲写了一道奏章,奏报长安收复的消息,同时请李隆基择日重返长安。奏章的核心意思是:请父皇回家,自己还当太子。这么虚伪的奏章李隆基怎么能信,马上回复:请把剑南道划给我吧,让我自己照顾自己,不必再回长安了。
已经意识到错误的李亨马上发了第二道奏章,核心意思就是两个字“尽孝”,这下李隆基不得不回来了,因为即使李亨再虚伪,李隆基也不能把儿子置于不孝的境地,因此他回来了。
那么为何唐肃宗李亨执意要将父亲接回来呢?我认为有三点。1、孝道不可失。虽然亲情在皇家历来是奢侈品,但该做的样子必须要做。既然长安都已经收复,李亨把父亲接回家尽孝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古代君王以孝治天下,一国之君必须以身作则。话又说回来,父子俩一年多未见,要说彼此不想念也是不合常理的,如果父亲真的客死他乡,李亨的责任就大了。
2、在身边安心。李亨迎回父亲的第二个动机就是将太上皇安置在自己的身边,有利于控制。都说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微妙,其实太上皇和皇帝也是一样。李隆基做了44年太平天子,创造了历史少有的“开元盛世”,天下百姓、朝内朝外哪个不敬仰万分?就冲这种威望,李亨就不得不顾忌。即使李隆基没有复辟的想法,但如果其集团有人有想法,甚至四川被叛军攻破而胁迫了太上皇,李亨要如何是好?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父亲带在身边,这样才放心。
3、流程必须走。收复长安后,李亨的威望其实已经树立了起来,按理说他已经不必担心父亲的势力了。但有些流程必须走,那是因为李亨属于自立,虽然李隆基也下诏书承认了他的皇位,但那毕竟是在乱世,有些礼仪还是要顾及的,这时大家就会看到两位好演员的表演了。
同年十二月初,皇李隆基从成都千里迢迢地回到关中。李亨带上御用的车马仪仗,亲自前往望贤宫接驾。见到儿子后,李隆基人取来黄袍,亲自披在李亨(当时穿着紫袍)身上。李亨匍匐在地,一再叩首推辞。李隆基说:“天意、人心都已归属于你,能够让朕安度晚年,就是你的一片孝心了!”李亨推辞不过,才勉强穿上黄袍。
次日,车驾启程回京,李亨亲自为玄宗整理马鞍和缰绳,并扶父亲上马,然后又亲手为父亲牵马。没走几步,玄宗连忙阻止了他。李亨这才乘上自己的坐骑,在前面为玄宗引路,可一路上却不敢走驰道(御用大道),而是始终靠边而行。
回到长安后,李隆基也十分识趣,主动住进了兴庆宫,而李亨上表要回东宫居住,请李隆基住大明宫,李隆基宗一一驳回了。
从此,李亨的地位彻底的稳固了,虽然这一过程显得十分虚伪和矫情,但没办法,这就是古代礼仪,禅让必须三辞三让做足戏份。
所以说,唐肃宗李亨让父亲李隆基回长安基本就是基于这三个目的。其后父子两人也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但这多数是李辅国作梗而已。李隆基去世不久,当时疾病缠身的李亨因为父亲去世而悲伤过度,也随之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