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将来送父母去养老院会成为趋势吗?
2021-06-16 16:00  浏览:580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是否送父母去养老院,对子女而言是一个令人崩溃的问题。但我想说,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下,假如我的父母还在,我并不排斥送他们进入条件优越的养老院。即便不能在家养老,也尽最大可能让他们有尊严、快乐地度过最后的人生阶段。


有些父母老后,在能够自理情况下也都愿意自己住,不跟儿女一起掺和。我朋友的老母亲已经90多了,她有写书法的爱好,不愿意跟子女一起住。家里人一起考察许久,联系了一个条件比较满意的养老院,让老母亲住了进去。养老院考评老母亲的身体状况为“能自理”,给出了最低档的服务,给她提供最简单的照顾:每天给她的房间打扫卫生、洗衣服(扔洗衣机,护工给晾晒)、测下血糖、血压和体温,每天三餐吃养老院提供的老人餐,周末让孩子过来看看她,平时自己写字、作画,生活很充实。老人的房间每天都有人来看,也相对安全。

网络图片

我的父母已经离世,我回忆一下照顾老人的历程,感触良多。而且我是60后中少有的独生子女,我的感受对现代少子化社会的家庭结构或许有借鉴意义。


我的父亲去世早,是母亲照料的。而母亲退休后则一直跟着我生活,她中风后不能自理卧床不起。老人一旦不能自理了,生活质量非常低,那段时间需要更加专业的贴身侍候。天天面对渐渐失去生命力的妈妈无能为力的感觉,真的很令人痛苦绝望!


每天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阻挡老人向着更虚弱的方向走去,直到生命力从她的身上完全消失。作为亲人眼睁睁看着她受罪而束手无策,子女是非常痛苦的。特别是独生子女还只能把这些痛苦自己一个人咽下。这种悲凉经历很容易让子女陷入困境走不出来。我在母亲走后,花了大概5 年的时间才慢慢恢复。

后来我在去美国短期逗留的一次经历中,租住在一个美国人家庭中,有幸造访了房东女主人的老母亲就住的一个临终关怀医院(也是养老机构的一种)。我感觉那是我们比较需要的一种机构:有医生,护工,跟家庭的距离大概5公里左右,每天晚上房东太太开车大概5分钟去探望老母亲。病房住了2人,都是卧床的老年女性病人,两面墙上都分别开辟了照片角,把家人们的照片贴在墙上让老人经常看着。


我的房东太太是意大利裔的美国人,是个小学老师,她丈夫是个软件工程师,中产家庭。白天房东太太去上班,工作相对紧张。晚上去陪伴老母亲2小时左右,跟老母说说玩笑话,让老母亲心情愉悦。她特意带着我一起去,让老母亲跟我聊天,让新的人、新的话题刺激下老人的脑力与语言功能。她也经常自己做了烘焙点心送给养老医疗院的护工,按我的理解,她想表达“护工辛苦了,麻烦你好好照顾我的妈妈”! 离开病房时,她是一边走一边流泪。对她的心情我感同身受。


因为白天、夜晚的护理工作都交给医院完成,房东太太只负担老人的精神安慰。相对而言,房东太太的体力损耗不算大,她损耗的是精神压力。住院以及护理费用我没有询问,我估计需要房东太太负担的很少一部分,多数由老人自己的医疗保险及老人的个人储蓄负担了。与住在家里由儿女照顾相比,这笔花销是不会太小的。

网络图片

所以,攒够一笔去一个好一点的养老院的钱,是老年人自己必须面对的。

我现今也已经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我老后的生活会自动选择去住养老院。能自理的阶段如果条件允许,希望是离家很近、日托的那种。白天过去,晚上回家。逐渐过渡到周托,每周末回家。真到瘫在床上、或者老年痴呆不能动了,最后就常驻养老院,子女经常来探望。


有时候我们的观念需要改变,比如送孩子去幼儿园,那么小的孩子不是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吗?可为了让孩子学东西,父母自己要上班,不是很自然地送孩子去幼儿园了吗?当然现在幼儿园的经营已经非常成熟是原因之一,年轻父母需要工作挣钱、不得不送孩子去幼儿园也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

网络图片

一旦90多岁,完全失去了生活能力,这时候离开世界是不可避免地。我希望走得更快一些,我绝对不会用“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顺”这样的话去道德绑架儿女,体谅孩子是必要的,现在孩子工作压力太大。


即便是退了休的、六十多岁的老儿子、老女儿,照顾一个90多岁的老人也是不易的。老人首先解决自己“别害怕”老去的生活态度问题,多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尽量少依赖子女。


因此,在力所能及范围内,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养老院,最后开开心心地跟这个世界告别。



发布人:cab3****    IP:120.230.7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