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查看法规,分析案例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崔文灿 通讯员 黄宁
期末考试结束后,职业院校毕业生将站在实习、择业的路口。“准职场人”们除了决定和哪些公司、单位签约,还应留意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
记者采访获悉,毕业生遇到劳动合同、社保待遇等问题时“蒙查查”并非孤例。事实上,不少学生都在签约后“踩坑”。如何防止“掉坑”?专业教师、资深HR和律师来支招。
情景剧表演现场
社保普法进校园,学生情景剧扮演获好评
近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生就把社会保险普法知识从教室搬到校园,通过宣传展板和情景剧表演的方式,给全校学生上了一堂维护自身权益的大课。
《社会保险》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对社会保险相关法律及规定有基本的了解。
此次社会保险法律及知识普及活动由学院2019级人力资源管理1班和2班联袂举办。活动分为宣传和案例展示两大部分。除了通过展板向师生讲解“社会保险”中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个模块的概念、保障范围、享领条件、待遇标准等内容,还用了采用情景剧表演的形式,精选了工伤、生育、失业等和女生相关性强的5个案例。虽然正值午饭时间,还是有很多同学过来踊跃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没想到会吸引这么多人前来。”表演者之一、1班副班长张敏慧对于观众的反响感到惊喜。
在张敏慧看来,每次表演都是合作的小团队,要组织起来进行彩排、角色扮演不容易,对自己学会团队协作大有裨益;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情景剧排练也更鲜活了,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知识点。
记者获悉,普法活动将作为一项常规活动持续进行下去,后续还将根据课程进度,针对毕业生开展“劳动法”、“企业管理法规”等相关内容的知识普及活动。
为何会想到举办普法活动?专业教师黄宁告诉记者,此次校园内搭台展示的重要原因是想让学生深入了解法规和实际应用情况,因为她所建的教师工作室在做就业咨询服务时,不少毕业生反映,在实习期间、在签订劳动合同时,遇到社保、劳动关系、薪酬待遇方面的问题往往不知怎么处理。尤其求职中小企业的毕业生更是如此,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入坑”。
“自己专业的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但其他专业的呢?所以我们想利用有限的专业知识,让其他专业的学生获益,避免利益受损的情况发生。活动得到了学院的支持,等日后时机成熟,我们计划和周边的机构联合,办面向打工人员的公益普法活动。”黄宁说。
生育保险案例表演现场
毕业生求职如何防入坑?
黄宁所说的毕业生遇到劳动合同、社保待遇等问题时“蒙查查”并非孤例。事实上,不少学生都在签约后不久“踩坑”。
坑一:离职问题。
某企业与学生约定合同期为2年,实习期2月,实习期需提前一个月申请离职,否则实习期工资不予支付。在正式工作后,需提前三个月申请离职,否则需赔付企业方5000元违约金。
而事实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HR告诉记者,《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实习期提前3天申请离职,正式工作后提前1个月申请,都属于按正常程序。这一份合同明显违反了劳动法,属于无效合同。
坑二:薪资问题。
一学生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底薪3000元,提成按当月业务量的5%计算,并附加了一条规定,“若企业方经营不善,企业有权调整应聘者的工资”。这样的条件合理吗?
黄宁提醒,遇到合同中出现的这类字句,同学们要小心了!在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影响,在征得本单位工会同意后,可暂时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或适度调整职工的绩效、提成等部分,但底薪不能动。不受约束的自由裁量权会给求职者权益保护留下很大隐患,也是违反了劳动法相关规定的。
坑三:请假问题。
一学生在实习单位工作实习一周后适逢国庆八天假, 8号患重感冒,向公司请假。人力资源部劝他离职。该生休息三天后去办理离职手续,结果被告知:公司规定工作不满两周不发工资。公司称已为其缴纳了当月社保费1600元,要求退还1600元后才可以办理离职手续。
黄宁说,按照社保法规定,员工入职后(包括实习期)企业就应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为起薪当月工资数。缴费日期前入职的,即使工作不满一月,按规定申请离职的,企业也不会向员工索还社保费;缴费日之后入职的,不存在缴纳社保费问题。对于工作不满一月离职的,工资按照“本人日平均工资X实际工作天数”计算。
坑四:岗位问题。
眼下,网络主播成为不少人眼中的“金饭碗”,几十万的年薪令人心动。记者在多场校园双选会上,也留意到招聘主播摊位人头攒动,相当火爆。
工伤保险案例表演现场
工作前景很诱人,但是签订合同要小心。有些平台会要求学生签订经纪合同,并约定学生若干年之内不许跳槽到其他平台,否则需赔付巨额违约金。劳动合同和经纪合同到底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和经纪公司就一定要签订经纪合同呢?
学院教师、兼职律师张少锋介绍,认定劳动关系的核心在于劳动者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管理约束。这里首先要明确应聘者到公司以后从事的具体岗位及工作性质,如果应聘者是全日制岗位,从事日常性工作,则还应该签订劳动合同。若身份为演艺人员或主播等特殊岗位,则可以签署经纪合同。但要做好相关约定的细节的协商问题,以免发生问题时难以维护自身权益。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