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工人每个月都有退休金领,农村老人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养老金呢?
农民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自从我国养老制度改革以来,也让农民享受到了很大的福利。现在只要是60岁以上的农民,就能领到基本养老金,虽说不到100元,买不了多少东西,但对于农民来说有总比没有好。
像80年之前的农民,没有养老金补贴,还是照样过日子,也不会有怨言。现在农村经济发展好了,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自然会拿出一部分钱让农民享受到养老金的待遇。
农民能够得到养老金,是对他们做出贡献的肯定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经济再怎么发达,每个人都要吃饭。中国14亿人口,每个人一天吃1斤粮食,就得14亿斤来满足,而这些粮食全部都得靠农民来种植。
80年代的那个时期,物资比较匮乏,刚开始分单干,农民自己承包土地,农村人的日子也不好过,大多数农民都是种地为主,收入并不高。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农民到了秋收的季节,还要拿出一部分去交公粮,让城市里的工人有粮吃。
那个时候由于技术方面比较落后,粮食产量普遍不高,一亩地种水稻的话也就是600~800斤左右,收的粮食就拿出一部分出来交公粮,剩下的余粮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吃,只能用红薯或南瓜这些作物来替代。
到了2005年,农业税取消之后,农民不用再交公粮,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地里收入粮食全部归自己所有。之后实施了粮食统购措施,也就是农民种出来的粮食统一由国家收购,相比于交公粮更容易被农民接受。
粮食实行统购以后,说白了农民不能随意卖粮,按照规定的价格卖到指定的收粮单位,这些粮食就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城里的工人,让他们以更低的价格买到粮食,工资低一些也可以养活家人。
粮食统购到了1992年才结束,经过专家分析,在这40年的时间里,农民做出了牺牲,支出的金额大概有6000亿元,解决了城市工人的粮食需求。
如今农村的老人,他们交了一辈子的公粮,到后来卖统购粮,空闲时间还要参与当地的水利建设,也算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有能力让农民享受养老金待遇,也算是对他们做出贡献的肯定。
农村老人的基数比较大,没有交过养老金,如果拿高额养老金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
老龄化社会的带来,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没有退休金的农村老人,养老的压力也就要大一些。经过初步估算,农村老人的数量达到了1亿左右,那个时候养老基本制度还没有实施,如今只能领取基本养老金。
现在的生活成本比较高,农村老人一个月拿100元的基本养老金,根本就不够生活的开销,有的老人就很不理解,为什么养老金就不能多发一点。
农村老人的基数大了以后,如果再增加发放养老金的金额,就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发放养老基金的部门就会入不敷出。试想一下,1亿农民每个人增加2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200亿元,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一项很大的财政支出,国家还没办法承担这么高的费用,只能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适当调整。
虽然每年的GDP都在上涨,但是花钱的地方也多,各个地区的财政也很困难,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只能维持最基本的保障。
如果农民到了晚年想领取更多养老金,就可以缴纳新农保,选择高一点的缴费等级,到了退休的年龄,领取的养老金也要多一些,这样也就符合多缴多得的原则。
综上所述
农民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经济发展能取得如今的成就,也有农民的一份功劳,应该得到尊重,老了之后享受养老金待遇并不过分。对于农民来说,老子之后养老是最大的心病,有了养老金之后就没有后顾之忧,子女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这也缩少了城乡居民养老的差距。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后续农民的养老金也会有很大提升,即使老一辈农民失去了种地能力,也可以在农村生活得更好,不再为养老的问题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