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遇到了朋友咨询,怎么把缴费档次在退休前变到300%呢?
我很诧异地问,为什么?
他说,这样能够提升养老金待遇啊。
我又问,怎么可能提升啊?谁告诉你的?
他回答说,听人家都这么说。
说实话,我国的养老制度自从1991年建立以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大家的退休待遇确实是跟退休时本人的标准工资相挂钩,而且是按照工作年限发放退休前本人标准工资的一定比例。
这种情况下,如果退休时本人的标准工资是1万元,连续工龄15年以上,一般发放70%,这样退休金就是7000元。可是那个时代,工资标准的管控是非常严格的,哪里有现在这样随意。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直到1997年,我国统一建立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时候我们设立的养老保险待遇的基本原则改为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其实有关的养老金计算公式,2005年又经过了进一步改革,才形成了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基本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基础养老金=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如果说最后一年按300%基数缴费,应该能大幅提升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吧?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比如说本人一直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是0.6,实际上缴费指数之和等于9。可是如果最后一个月按300%基数缴费呢?
缴费指数等于当年的本人所有缴费月份的缴费基数之和÷当年社平缴费基数。如果只有一个月,300%基数缴费,前11个月按60%基数缴费,月社平缴费基数是5000元,也就是说前11个月缴费基数是3000元,最后一个月缴费基数是1.5万元,最终缴费基数之和是4.8万元。年缴费基数为6万元,最终计算出来最后一年的平均缴费指数是0.8。最终缴费指数之和由9变为9.2,平均到15年后,平均缴费指数为0.6133,平均缴费指数提升了0.0133。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结果呢?由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提升为12.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基础养老金提升了0.1个百分点,社会平均工资5000元的情况下,仅仅提升了5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呢?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余额,最后一个月缴费基数多出了1.2万元,多记录个人账户钱数是960元。60岁退休,计发月数是139个月,相当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多出了6.9元。
因此,如果提升缴费基数为300%一个月,合计养老金实际上提升了11.9元。
我们要多付出多少养老保险费呢?多出12,000元的缴费基数,灵活就业人员按照20%的比例缴费,合计当月需要多支出2400元的养老保险费。
这样算起来,差不多需要200个月才能回本。
所以,认为最后一个月按照最高基数缴费能够大幅提升养老金待遇的人,还是清醒点吧。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是非常科学公平的,不会再出现那种退休前突击提升级别待遇,就能够大幅提升养老待遇的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