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山西太原:自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发放低保金50.4亿元
2021-08-23 17:40  浏览:134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本文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吟唱数千年的美好理想,如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现实。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民政部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彰显了为民爱民的民政担当。2019年,在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上,太原市民政局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这一民政系统至高荣誉。2020年,太原市民政局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发布会现场(席兆平 摄)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航向,同时也擦亮了530万名太原人民的梦想。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近日,在太原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太原市民政局二级调研员王龙介绍,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方针,太原市民政局连续5年以一号文件制定出台了“社会救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无缝衔接行动方案”,以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为重点,实施政策衔接、兜底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最低生活保障驶入快车道。自1997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太原市低保26次提标,平均标准由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月730元,年均增幅达7.8%;2005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来,23次提标,平均标准由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了每人每月682元,年均增幅13.5%。累计保障196.8万人次,发放低保金50.4亿元,城乡低保标准位居山西全省第一。


智慧化救助精准发力。20个部门39项数据即时共享,公平公正的信息化救助深得民心,将“走后门吃低保”彻底杜绝。太原社会救助信息系统部门联网数量迈入山西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方阵。


临时救助“雪中送炭”。 2011年太原市实行临时救助制度以来,以解决城乡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问题为目标,补“短板”、扫“盲区”,累计救助28.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55亿元。


特困供养日趋完善。从2015年至今,连续5次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人均7570元/年提高到11388元/年,供养标准居山西全省前列。保障特困人员2.75万人次,累计发放供养救助金2.6亿元。


“爱心奶”情意浓浓。从2020年1月起,以政府补助、企业资助、工会赞助、社会捐助的方式,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开展“爱心奶”工程,向孤儿、70周岁以上低保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困难职工等五类特困群体每人每天发放1盒牛奶,覆盖2.5万余人,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


直面银发浪潮,“最美夕阳红”画卷逐渐变现


人人都会老,家家都有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太原市民政系统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面对全市80万名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太原市聚焦群众关切,不断探索创新,启用了顶层设计,为幸福养老保驾护航。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绝非一时一事之功。太原市从完善政策机制入手,先后颁布《太原市养老机构条例》《太原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两部地方性法规,社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应声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密集印发,全市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和综合协调发展工作统筹推进。社区养老机构基本条件、服务规范、等级划分、等级评定等4个地方标准,填补了山西省社区养老标准空白。全市养老工作在着力当前的同时,更着眼长远,确保了全市发展的“红利”更多惠及到老年群体。


夯基垒台,让老有所居、居有所安不再困惑。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健康太原”建设,太原市全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51个养老服务机构、222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503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8个社区老年餐桌、750个为老服务网点构筑起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今年,15个城镇幸福养老工程、140个社区食堂、700个楼道6400户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正在全力推进,市级老年福利院即将竣工,县级老年福利院陆续开工,养老机构床位达到3.1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达40张。


科技助力,满面春风直抵人心。全国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落户太原,社区居家养老9个重点领域齐发力,品牌连锁化龙头企业入驻,“12349服务热线”平台支撑,多模式“互联网+”智慧服务助力,市场化+政府购买方式运作,助急、助医、助餐、助洁、助浴、助(购)行等六助服务全面满足居家老年人需求。太原养老正成为全国养老事业的一张亮眼招牌。


优化环境,共绘夕阳风华正茂。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降低制度性准入门槛,建立养老产业孵化园,从规划建设、购买服务、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贷款贴息、民办公助等方面对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予以鼓励和扶持。太原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首居全国第一方阵。高龄津贴3次提标,提升4~5倍,补贴标准中部六省领先。“十三五”期间,福彩公益金累计投入3.6亿元,支持全市养老事业发展。实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狠抓养老基本服务与安全管理质量,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初具雏形。


改革“破冰 ”,探索攻关收获满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鼓励各方充分参与,大力引进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多元投入、合作经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社会化建设运营服务模式,市级老年福利院有望引进全国知名养老企业落地。部分农村敬老院设施提供给社会力量使用。培育+引进战略促使北京诚和敬、上海爱照护等一批知名服务机构与本土凯森、易照护等400余家小微养老服务企业、机构,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格局。在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太原市民政局与北京寸草春晖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聚焦基层治理,融合发展“同心圆”越画越大


这几年,太原民政深入开展“六权治本”,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坚持“3.15”“7.15”村务公开日,基层组织权力得到有效约束。将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融入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基层自治、法治、德法建设基础进一步加强巩固。立足全市社区治理现状,打造多维互动、多面整合、多样服务、多方共享太原治理新模式。和谐社区创建,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打造智慧社区,实现多领域服务智能化;太原市社区治理经验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案例。全市752个社区实现新建、改扩建社区活动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面积500平方米全覆盖。建立“引进-培养-使用”成长机制,不断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全市社区工作者5681人,95%以上为大专学历,平均年龄36.5岁,社区干部队伍呈现年轻化、专业化、职业化特点。出台《太原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太原市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薪酬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更好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坚持以民为本,便民惠民“连心桥”越走越宽


街头禁烧深入人心,鲜花祭奠、网络祭扫、家庭追思、时空信箱、社区公祭等,更多的文明选择让老百姓感叹:绿色、生态才是最好纪念。殡葬惠民范围不断扩大,从保障部分城乡特困群众,到全面免除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的普惠性政策出台,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厚养薄葬”正成为一种潮流。


此外,流浪救助信息技术手段铺就回家路,婚姻登记标准化建设搭起幸福桥,残疾人补贴制度化保障凸显关怀,孤残儿童家人般温暖细心呵护。小街巷地名整治标出方向感,市县界联合检查明晰所属权;二青会志愿者美丽风景线,小爱心大慈善危难显身手;社会组织党建引领点明灯,政社脱钩健康发展添活力。救助站、康宁医院、老年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双塔公墓等重点项目建成或即将完工,太原民政设施落后保障难的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太原民政软硬件服务能力双一流目标已基本实现。(记者 席兆平)


发布人:5eb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