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主题字,有媒体认为是“戏”。中华神州好戏连台,国产航母下水、C919首飞、一带一路峰会、十九大胜利召开等等。可谓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无论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大伙儿正撸起袖子加油干。
正巧2017年末还有出好戏《芳华》,冯小刚与严歌苓一起携手通过银幕呈现了60后已逝的青春芳华,同时也引发了不同时代人的青春共鸣。我们70后一代,基本人至不惑,芳华正逝。其中我们文革后期出生的这一届,1997年大学毕业至今已经20周年。这一年同学再聚首时,或两鬓斑白,或腹肚凸显,即使有人驻颜有术,但皱纹总会时隐时显,书写些岁月的痕迹。
2017年的戏,还有黑豹乐队赵明义捧着保温杯;也有冯唐向中年男子发出的檄文,“你正在变成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再有中兴通讯一软件工程师因工作被辞退,莫名丢下一双儿女和老人妻子决绝而去......似乎2017年年度大戏的男主角就是芳华正逝的中年男子。
“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张爱玲不仅懂女人,也懂男人,她的这段话道出了无数中年男人的心声。
当然,中年危机不是指中年男人不能承受家庭、工作之重任,而是更多人不惑之后处在不上不下的人生新常态:工作中的中层,生活中的“中产”,想要再通过职业升迁、创业腾达实现跃层的概率极小。即使没有太多生活压力,但一路走来历经各种职场沉浮或商战风云,总有感慨万千,欲说难休。于是有中年男手捧保温杯,泡点枸杞茶,温肾养生;也有男子手上撸串,夜抄心经或盘腿坐禅,心有正念,俨然佛系大叔。
为此,我也不例外。我的保温杯也泡过枸杞,我默默也抄过心经,2017年还难得与戈友去了次西园寺禅修,颇有发展成为佛系中年的前奏。
(图为本人楷书抄写心经)
但我又是一个例外。2017年我之前戈壁远征的工商大道组委会结集出版了戈友们的感悟,我的《戈壁三悟》有幸入选。戈壁之行,让我看到理想与坚持的信念,也让我体会了敢当无我的力量。为此,我戈壁之后选择了学跑马拉松,一年一次全马的体验,让自己学会坚持。但跑步毕竟不是我的擅长,2年跑下来,配速也没啥提高,更不想让自己的中年心脏承受太大压力。于是,我又开始拿起了毛笔。
我与毛笔的情缘,也算是“幼承家学”。外公字君鳞,姑苏吴县乡村的私塾老先生,后在村里看管仓库等,人称“老杨会计”。外公写得一手好字,记得在他养病期间我曾陪他起居,他床边墙上贴满了他楷书书写的百家姓。舅舅鼎美,也好习书法,曾是苏州银行家里的书法家,出版过书法作品集,退休至今仍临池不辍。虽然外公、舅舅以前没有直接指导过我写字,但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之下,小时候自己对毛笔字也有了兴趣。所以,我当时在村小上写字课比较认真,自己课外在家也临点柳公权楷书,算是小有基础。但之后一直接受应试教育,没有什么机会去练习,最多也就是大学里写点海报,自由涂鸦,不成规矩。
(图为舅舅杨鼎美书法作品集后记)
2017年,让自己正式重拾毛笔,是因为遇到了一位上海书法名家张卫东老师。张老师自幼学书,承学二王又自体一体,遒劲飘逸,持续活跃在国展一线,入国展及获奖无数,今年六届兰亭再次入展。他的散怀草堂有函授、面授课程,子弟数百,成绩斐然。其实我2016年中就报了名,但在微信群里见草堂师兄们个个功底扎实,志在参展,我自惭形秽不敢前往,选择了默默潜水。只是后来2016年秋季上马顺利完赛,深切感受坚持就是力量,激发了自己重拾毛笔的勇气。
张老师的书法教学路子正,再三要求学生承学古人,看重临帖学习晋唐书法前辈,尤其二王为先。张老师擅长行草,给学行草的学生曾经列出了12本古帖,涵盖楷、行、草书,要求逐个突破并融会贯通。我是行草书的绝对菜鸟,初生牛犊不怕虎,年初直接临王羲之《兰亭序》,有点自不量力,但正所谓取法乎上得其中,由难至易,虽有不及,总还有些神似,个别字结构也渐趋准确。不过后来自己还是遵师嘱从褚遂良的阴符经和王羲之集字圣教序临起。只要业余有时间,特别是晩上夜深人静时,自己都会伏案临帖,渐成习惯。日复一日,原帖渐渐从生疏到亲切,虽不能完美做到神形俱似,但总还是有所进步。特别是我临苏轼寒食帖,总的临帖不到十次,但感觉还是可以拿得出手。
(图为张卫东老师现场批改我的临帖作业)
(图为本人寒食帖临习作品)
(图为本人兰亭序临习)
2017年我正式临帖习学行书一年,期间也临大楷阴符经和小楷灵飞经。每次临帖,虽不能透过笔划之间想象那时古人的音容笑貌,但眼睛与笔锋都似在与古人默默相望,悄然无声却又似乎心有相通。这或许就是临帖的美妙之处。此外,临帖习字还能让自己心力专注,暂时忘却所有工作或生活中的烦恼,自然不会去想这危机那危机。我还时而把自己临帖习作发上朋友圈分享,虽有一点点得瑟,但更多的是让朋友圈从中看到自己的坚持和进步。我相信,即便是对方不是书法爱好者,他/她也会认可这种坚持以及认可这样坚持的我。我所从事的资管投行工作,其实首要的也是能到对方的认可和信任。
(图为圣教序节临)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还幸运地认识了一位书法大家,中央美院书法博邱振中教授。他是恢复高考后首批书法专业研究生,曾赴日书法教学,书法创作与理论水平极高。更令人崇敬的是,他这样一位古稀老人,谈话间无不展现他始终坚持的水墨理想和诗书情怀,并正在中国书法基础上全力创新抽象水墨画。聆听邱老师的两次谈话,让我感到了自己太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是书法技法上的,更多是人生理想追求上的。像书法大家邱老师这样的老年人都心怀理想在追求新的卓越,我们所谓的中年人又有何理由只念危机或避谈理想呢?
(图为我与邱振中教授及其梅丽君博士合影)
(图为我与张卫东老师合影)
2017年我非常庆幸遇见上述两位老师。张老师身上更多体现了书法家的工匠精神,他不仅对创作精益求精,而且对每个学生作业修改都一丝不苟;邱老师则更多体现书法家的创新精神,他独树一帜,心怀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中。如果说我选择重拾毛笔起初有些佛系大叔之虑,那么当一年临习下来,我更多从两位书法家身上看到了书法领域的工匠和创新精神。这样的工匠和创新精神,无论什么领域,或金融或书法,也无论什么阶段,或中年或老年,都是应该追求和坚持的最珍贵的品质。
2018即将开始,我带着我的“笔悟”就此启程,期待不再浮华,再现芳华。祝福自己,也祝福朋友们!
(写于绍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