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具的布局
明代室内家具的组合设置十分讲究。明代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描述有:“位置之法,烦简不同,寒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
明代家具的布局追求对称和平衡,传承了宋元时期一桌两椅或一桌四凳为一单元的形式。《长物志》中也有对厅堂的描述:厅堂,在明间置大条案,左右两把灯挂椅,或大条案前放方桌,左右两把圈椅。宫廷中皇帝宝座一定置于大殿正中,后放屏风,左右布置宫扇、宫灯、香炉等。
当然对称布置并不是绝对的,明代家具的布局也会根据室内空间大小和使用需求而定,并没有完全成堂成套。比如明代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的很多插图中可以看出明代家具的组合布置较为随意。而四几八椅、一圆桌八圆凳为一堂,二几四椅为半堂的陈设布局,是在清初以后逐渐兴起的。
明代容与堂刻本《水浒传》插图
明代家具的布置也因使用者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而相差甚远。达官贵族、巨富商贾讲究布局,追求档次。而对于普通的平民而言,实用、坚固就行,并不刻意追求成堂成套,一物多用的家具备受他们的青睐。
明代家具的结构特征
从结构上看,明代家具有束腰结构和无束腰结构两大类。座面与脚部之间明显向内收缩,即为“束腰”。有束腰结构家具的腿脚多为方材,且多有内翻马蹄或外翻马蹄。无束腰结构家具腿脚多用圆材或外圆内方,腿脚直接落地,不作任何兜转或翻转。
束腰须弥座(外翻马蹄)
无束腰长条凳
流传至今的明代家具历经几百年的沧桑,依然坚固,除了木材的材质好外,也得力于科学地使用了榫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明代的木工匠师能将榫卯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来,巧妙地运用到家具制作之中。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仅仅依靠榫卯就可以将各构件连接得天衣无缝,其工艺之精湛令现代人感叹。
平板拼合、平板角结合、横竖材丁字形结合、直材或板条角结合、直材交叉结合、弧形短材结合、格角桦攒边、攒边打槽装板等,是明代家具中常见的几种木板结合方法。
例如当木板宽度不够,需要将两块或多块板材拼接起来,先将木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之相邻的木板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手法把两块板拼拢。木板依此法拼完,用胶粘牢,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曰“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长榫木条,即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两端一窄一宽,由宽处向窄处推进,可紧密精进。穿带两端出头,留作榫子。最后在拼板四周刨出榫舌,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腿脚与面子、牙子、掌子,腿脚与边抹的结合,腿脚与掌子、矮老和牙子的结合,霸王掌与腿脚及面子的结合,各种角牙与横竖材的结合等是常见的上部构件之间的结合。腿脚与托泥和坐墩的结合是常见的下部构件之间的结合。
明代家具中腿脚与托泥和坐墩的结合
明代家具的装饰特征
明代家具在注重结构、功能、造型统一的前提下,也讲求恰到好处的装饰。装饰分为结构装饰、配件装饰等。
结构装饰
明代家具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与结构严谨、榫卯合理、做工精良和装饰多样分不开的。
明代家具的结构装饰并非纯粹的装饰物,而是与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像牙头、牙条、券口、花饰和雕镂等与家具的整体结构融为一体,是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横竖木支架交角处,就运用多种牙头或牙条,如替木牙子、托角牙子、云拱牙子、云头牙子、坐角牙子、马背牙子、棂隔牙子、悬鱼牙子以及吊挂楣子、锼空楣子等。这些装饰意味浓厚的各种各样的牙子、楣子,不仅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起到了支撑重量,增加牢固程度的作用。
在家具的四周边框之间,采用简练、寓意深刻而又富有变化的各种券口,如壶门券口、鱼肚券口、椭圆券口、长方券口、圆形券口、海棠券口等,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而且使家具更加牢固,达到了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配件装饰
使用配件装饰是明代家具装饰的又一大特点,镶入凳、墩、桌、案面及柜门、床围子之中的各种纹石,用藤丝、丝绒编织而成的各式软屉,以铜、铁等金属片叶在柜、箱、橱、椅、交几做包裹及面叶、拉手、合页等,它们或有天然纹理,或是人为雕饰,使质地优美的木材更显风采。
明代家具的金属饰件中,用铜者居多。箱子的角和桌案的脚、橱、柜、箱、闷户橱的面页、合叶、提手、环扣等,不仅装饰意味强烈,而且也增强了家具的功能。
明代箱子上的铜制合页与环扣
铜饰件形式多样,有圆形、长方形、如意形、海棠形、环形、桃形、葫芦形、蝙蝠形等,木工匠师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将金属饰件与家具本身的结构和造型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在变化之中求统一,在对比之中求协调,使家具更具美感。细部装饰
明代家具常在面积很小的地方,将雕刻、镶嵌、髹饰等装饰、点缀在最适当的部位,与家具大的块面形成强烈而适宜的对比,使家具更显明快、洗练、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