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35岁是一道坎。从这个年龄开始,人分为两个不同的“群体”。35岁之前的人,还可以任性一点,享受自己的生活。但35岁之后,就要开始考虑中年的发展和对父母的养老问题了。
不仅是在生活上如此,35岁以后,许多人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初老”的症状。这个“初老”指的不是出现色斑、皱纹,而是指身体内部的一些器官会开始“发出警报”。提醒你需要注意身体健康了。
35岁之后,时间流逝得好像非常快,一不留神就过去了好多年。面对“压缩”的时间,如何让自己在中年来临之前收获更多的东西,是35岁的人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学会“断舍离”,能够让人快速地走上人生的正轨。“断舍离”,最初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来的想法,指的是人在生活中不购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丢掉家里没用的物品,打造极简生活。
这个理念从生活方式被延伸到思维模式上,思维层面的“断舍离”也非常好理解:远离无用的,留下有用的。
第一个“断舍离”,是物质上的断舍离。这里指的不是完全不花钱,过上节俭的日子,而是指有选择、有思考的购入东西。
许多人会因为别人的推荐,就一时头脑发热,去买了一大堆东西回来。事后发现这些东西不仅没用,还送不出去,只能放在家里积灰。家里的空间变得乱七八糟,拥挤异常,还花了不少钱。
在买一样东西之前,最好先想想这个东西的用途。自己买它来做什么,能在什么地方用上,或者能在什么场合使用。如果使用的频率非常短,又不是生活必备的物品,就算再精美,对自己来说都是“无用之物”。
同样,扔掉自己堆在家里的没用的东西。买的辅导书看了吗?买的豆浆机用过几次?买的泡脚盆是不是因为太懒,放在那里当收纳箱了?
有些东西没用就是没用,既然买回来就一次没用过,未来更不可能用上。与其囤在那里积灰,不如送给有用的人,或者直接丢掉。
在完成物质上的“断舍离”后,就要开始对人际关系“断舍离”了。每个人都有一些“尴尬”的朋友,在列表里面从来不会说话,见了面可能连名字都叫不上来。完全凭借“删了不好意思”、“说不定以后能说上话”的想法留在列表里。
不只是网上聊天,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见了面就觉得烦的“朋友”。不跟对方划清界限,是因为没有一个“导火索”,也是因为无谓的“人情关系”。
其实,这样的交往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勉强相处也是让双方都觉得难受,不如直接不要往来,两个人可能会有一时的不高兴,但不联系之后,生活都轻松了不少。
人到35岁后,要学会精交友,交好友,而不是还像年轻时那样交一堆酒肉朋友,天天出去吃喝玩乐。对人际关系的“断舍离”,其实就是为了之后的人生铺好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道。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思想上的转变。因此,思想上的“断舍离”,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丢不掉的东西、断不了的感情,这些困扰着自己的东西,归根结底,是没有把思想的轴心真正放在自己身上。“断舍离”的思想,讲的就是要以“自我”为轴心。
当然,不是让人完完全全自我行动,让其他人都要听自己的,为自己让道。要学会分辨,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眼前执着的事物,真的是自己人生成长的助益吗?还是自己一时意气,以不甘心和占有欲驱使去做的。
35岁以后,思想要成熟起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嘻嘻哈哈的生活。为自己考虑,舍弃掉无用的想法,把效率最大化,待人接物宠辱不惊。“断舍离”,是一场自我成长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