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村子整体地基很高,所以村北有一排房子好像建在高地上,这排房子后边是一些树,下边低下来的也是平地,种着庄稼和蔬菜大棚,就在这片地里有小三间瓦房,建设的年代我不清楚,但绝不会超过20年,因为我小时候路过时是没有这个房子的。
房子里住着一对近80岁的老人,身体还算硬朗,事事亲力亲为,也特爱说话,时常见他们和一堆老头老太太坐在一起拉呱,不亦乐乎的。他们生活条件也不差,5天一个集,买些菜啊肉啊,挺舍得吃的。
按理说,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日子,怎么过都是好的,谁也无权评价,可我就想不通为啥他们要把房子盖在那里?常年不见太阳,尤其夏天(这几天下雨厉害),普通人家的床被子都潮湿得不得了,他们不见阳光的能不长毛???
要说他们可是有3个儿子的,混个顶个得好,都在城里买了楼房,在村里也吃得开,怎么就让老两口沦落到这个地步?
最近天天晚上跟着村里的大爷大娘纳凉,就听他们说这老两口,有个大娘就表示,“要是我有三个儿子,让我住在那,我可不干!”另一个人附和,“有好几个儿子的就得提前说明白,要不然到时候谁都不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关于这老两口的事,我听过不少,说啥的都有,但绝不是我们想的“不养老”那么简单,年轻的有年轻的难处,年老的也有年老的问题,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很难做到完全客观公正,所以我虽然无限接近真相,却永远无法替他们说什么。
我只是惊讶于农村人的思维变化如此之大——
多少年前他们不都稀罕儿子?不都为了生个儿子,连生3个女儿都不带怂的?甚至还有假离婚躲出去生儿子的?从啥时候开始养儿防老成了必须白纸黑字的“合同”了?既然如此,那放开了的“三胎”政策,能起到预想的作用吗?
也不见得。
其实这种现象也不分农村城市,大概是家风或者社会问题。有老不养、有儿不用、有钱不花、明明身体挺好却故意粘住儿女的......各种情况的都大有人在。社会在变,人心也在变,别说每个年龄段的人思维不同,同一屋檐底下的人都不见得真心为了彼此好。
细思极恐。
这些阴暗面想多了总觉得堵得慌,但却又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我不知道等我老了,无所依靠是个什么感受,单就现在来看,最熬人的就是孤独。
我知道在农村,一旦人老了,尤其是瘫在床上无法自理的人,要不是儿女非常富裕,能请得起保姆的,差不多就处于等死状态,这样的人我已经见过好几个,大家说起来也都稀松平常,像看惯了一样说得轻松,可真到了那个时刻,没有人不是性情大变的,也没有人能安稳等着咽气,那个时候有人守着就是极大的幸福了。
说到底得“有钱有闲”才能给老人养老送终,三胎解决的就是能“有闲”这个问题,可它到底能不能解决情感上的送别,真得得分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