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佚名《二子乘舟》
曾几何时,农村人一般都是在自己家乡进行发展的,不过,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有很多农民有了很远大的理想,他们不希望在自己的家乡一直这么过,他们希望能够去大城市发展自己,他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往大城市发展了,春节要到了,这些去大城市发展的打工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这是春节的传统。
不过,现在农村的年味也已经越来越淡了。以前,在农村里面,家家户户都非常的热闹,但是现在很多人回来过年,也就是走走过场,曾经那些过年的美好,已经一点一点丧失掉了。既然是走过场,有很多农民就会提前回城里,毕竟早一天回去就可以早赚一天钱,这些提前回去的有很多是70后。过年后农村户口的70后会遇到1大目标和4大难处,我们来看看吧!
70后身上的担子真的很重
如今的70后,其实是非常尴尬的年纪,因为他们的年纪大约是40-50岁,处在这样的阶段,肩上的担子其实是非常重的。孩子要上学要花钱,上面还有好几个老人要养,也要花钱,他们的压力非常大,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这个年纪的农村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在大城市里面打工,一般就只能靠出卖体力赚钱,但是他们年纪不小了,苦力活也做不动!
不过,他们有一点是我们其他人没有的品质,就是他们坚韧不败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性格,永远不会被打倒的性格!他们从小生活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所以他们干活非常卖力,他们也非常省钱,他们对于生活充满着无限的希望!不过,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过完年之后,将遇到1大目标和4大难处!究竟是什么目标?究竟是什么难处?
70后最大的一个目标
处在这样的年纪,最大的一个目标,当然就是赚钱!为什么赚钱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呢?下面,我们主要从两点来分析。第一点:儿女们渐渐大了,所以更要赚钱!处于这样的年纪,儿女们一般都准备要上高中或者是上大学了,为了能够让自己的下一代脱贫,他们需要不断赚钱,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才能够出人头地!大家不要小看教育花费,开支很大!
除了这个之外,孩子们马上大了,是不是要结婚呢?要结婚是不是又要花钱呢?如果是女孩子还好,只要准备她的嫁妆就可以了!如果生的孩子是男孩子怎么办呢?是不是要给他买房子、买车子、买首饰、办婚礼?这些全部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对于每一个70后的人来说,现在最最需要的就是赶紧赚钱,只有这样,将来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发展,压力真是很大的!
第二点,处于这个年纪的人,家里的长辈们年纪都已经大了,肯定是要养老了,他们靠什么人养呢?当然是靠他们自己!如果父母手上有一些积蓄还好,如果父母手上什么积蓄都没有的话,完全就要靠儿女们养,男方家有两个老人,女方家有两个老人,甚至还不止,如果这么来看的话,70后确确实实是要赶紧赚钱的,上有老,下有下,这样的日子真的不好过的!
70后的四大难处
70后这样的年纪,子女们必然已经长大了,子女们长大了,对于70后其实是有很大难处的。可能有些70后的子女已经工作,或者是远离自己的家长,他们常年跟父母见不到面,慢慢的就会感情变淡,或者是出现分歧。尤其是父子之间的关系,有些男孩子还是比较任性的,儿女们渐渐长大了,跟自己的父母,不管是从思想上,还是从价值观上,都是完全不相同的。
父母们渐渐大了,有些常年需要卧床,只要卧床就要有人在家里照顾!我们听说过一句话“久病床前无孝子”,如果长时间照顾老人的话,肯定是会出现一些不满的,这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如果家里需要人照顾,就只能有一个人出去打工,这样的话,是不是家里的经济收入又减少了一半了呢?这对于70后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也是很大的难处吧!
处于70后这样的年纪,会发现工作越来越难找!现在很多工作招聘的都是年轻人,根本就不要年纪大的,但是这个年纪的人又是最需要赚钱的!虽然可以从事体力活,但是处于这个年纪的人,身体肯定不能跟年轻人相比了!所以,这个年纪的人,工作压力真的是很大很大,家里处处花销都需要钱,但是自己却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做什么,这真的是最可怕的一件事!
70后是有很大心事的!他们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还要继续留在城市打工,不知道未来的方向究竟是什么!他们整天要操心子女们,希望他们好,但是子女们却并不领情!他们还需要照顾自己的老人,但是又要找工作,所以限于两难的境地!对于每一个70后来说,他们整天都在愁,不知道未来的生活究竟会怎么样!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怎么样!这是他们最大的难处!
结语
看完以上的内容,不管你是不是70后,想必你都会觉得心酸吧!有些年轻人看到了,预想了一下未来的自己,会觉得有点害怕!有些过了70后的人看到了,会回想到曾经的自己,会觉得有点伤感!有些正处于70后,看到这样的内容一定会感同身受!不过,我们还是不要想这么多,毕竟就像《金瓶梅》中所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活好当下,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加油吧,让人敬爱的70后!
参考文献:
《二子乘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