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乡情微调研②|把脉明星村:乡村旅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02-12 20:17  浏览:1777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把脉“明星村

乡村旅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孙丹

去年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各行各业都在从疫情冲击中全面复苏之际。我也从“朋友圈”收到老同学“村官小王”的邀请,利用五一假期来到江宁淳化,探访他们精心打造的乡村旅游项目——三国村。


望闻 ——因旅游而焕发生机的“明星村”

从南京沿着宁杭高速和S337省道驱车约1个小时,我们顺利抵达江宁淳化,只见一排排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绿水青山之间,俨然一幅葱蔚洇润、生机勃发的写意画卷。小王得意的向我介绍,淳化正在着力打造“山水乡韵,秀美淳化”的全域旅游品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核二轴线三组团”的乡村旅游布局,仅去年就关停了16家低产低效的化工、铸造类企业,削减了5.3万吨煤炭用量,结合农村人居整治的“三清一改”工作,乡村环境面貌得到全面优化,乡村旅游取得蓬勃发展,全年200万人次的游客带来了近20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怎么不知道江宁淳化还有个三国村?”对于我的疑问,他故作神秘的说道:“根据史书记载,1800多年前,周瑜跟随孙策渡江击秣陵、湖熟……”原来,淳化马场山脚下的三国村据说是周瑜当年牧马练兵之地,如今,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以“健康、快乐、情义”为理念的乡村旅游园区,每年接待的游客超过30万,带动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00万元,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说话间,我们已经沿着石板小路走进三国村,只见村中峰峦起伏,林木苍劲,在一幢幢纯木制的房屋周围,印着“魏、蜀、吴”的彩旗迎风招展、峥嵘轩峻,“兵营、靶场、马厩”一字排开,不时有金鼓喧阗、骏马嘶鸣之音从中传来,“周郎桥、姊妹桥、吴帅墩”星罗棋布,周公瑾运筹帷幄的飒飒英姿近在眼前。

继续往里走,发现这里除了骑马、射箭、烧烤、捞鱼等常规项目之外,在传统农业加工区,不少游客正在一架架饱含沧桑感的农家模具前体验自制年糕、自磨豆腐的乐趣。萌宠乐园里,一群孩子们正在和天鹅、羊驼、豪猪等各种小动物玩的不亦乐乎。我们走进一间被土墙和木栅栏围住的“茅草庐”,发现里面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原来是间三室一厅的特色民宿。老板告诉我们,这里住一晚的价格从288到588元不等,往年节假日的入住率都在八成以上。我想,若夜宿于此,仰望满天星斗,想必会泛起“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幽幽遐思吧。


问切——“大明星”也有“小毛病”

在这次游览中感到,通过打造特色旅游,让宜居乡村绽放美丽经济的“明星村”确有匠心独具之处,但在其“明星光环”的背后,也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

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每到节假日,各种5A级4A级景区总是人满为患,这种“花钱遭罪、身心疲惫”的糟糕体验让许多游客选择去乡村“养眼洗肺、解乏去累”。而大多数乡村旅游仍然停留在赏田园风景、品农家饭菜、摘农家果蔬的观光休闲初级阶段,同质化现象普遍,更谈不上从满足需求到引领需求,从引领需求到创造需求的蝶变,导致游客的体验大多停留在浅表的经历和记忆,无法获得深层的感受和体悟,游览时间难以延长,重游意愿自然不高。

三国村能够依托当地历史资源,在项目定位、文化融入、乡村再造方面深耕细作,开发出如八阵图迷宫、水车大战、旱地滑草等既体现三国文化元素,又充满创意性、趣味性的项目,在乡村旅游中实属难得。只是我们在游览中,听到有当地人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说成周公瑾的丰功伟绩时,我仿佛又听见了他“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长啸。

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大多以“乡景、乡情、乡韵”作为卖点,倾向于挖掘“乡土气息”,存在“越土越香”的片面理解,对于管理、服务、品牌的意识普遍欠缺。然而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都是我们这些既要“土味”也要“品味”的附近城市居民,除了感受乡土文化,我们也向往安心放心的出游环境,舒心暖心的服务体验。

在这次游览过程中,由于停车场容量不足,许多车辆都在路边草地上随意停放,因无人疏导而通行不畅;村内卫生保洁力量明显不够,散落在地的各种塑料包装依稀可见,公共厕所的内部环境令人堪忧;从进村到每个项目都要独立收费,“门票经济”的陈旧观念未能有效转变,“全域旅游”的整体效应也未得到积极体现;我们临走时本想买些土特产回去带给亲友,却发现没有任何包装标识,只能用塑料袋拎着走,为避免别人误会是从某个地摊买来的“三无产品”,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寻方——乡村旅游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新征程中,还需要一些新思维新举措。

不能坐山吃山,还要护山养山。青山绿水、鸟鸣林幽的旅游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必须牢固树立“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唯有护美绿水青山,方能做大金山银山。

在规划环节,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耦合的角度,以宜居宜业宜游的标准,作出系统性、针对性的规划部署,避免大拆大建,注重维系景观设施与乡村文化的关联性。

在建设环节,要以环保、经济、便利为原则,完善提高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乡村旅游集散中心等基础设施质量,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

在经营环节,要坚持“以旅游养生态,以生态促旅游”的可持续经营模式,把生态保护与经营效益相结合,做好垃圾分类和公共卫生管养,不断提升供给质量,优化旅游体验,努力实现绿色环保运营,绿色健康消费。

既要练好内功,又要借好外力。乡村既是原住民的生活空间,也是经营者的生产空间,还是旅游者的消费空间,三者的叠加关系决定了只有共生共享、共治共赢才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一要保证农民主体地位,积极引导本地农民以土地、房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通过入股、出租、劳务合作等多种纽带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与高校、企业加强合作,通过技能培训和产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让他们从局外人、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二要创新投资经营模式,大力动员其他社会力量,鼓励依法利用众筹、PPP等新型融资经营模式,培育更多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吸引更多社会投资者、创业者落地扎根,为乡村旅游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三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对标找差,学习借鉴浙江安吉、福建东山、江西婺源等乡村旅游界“网红打卡地”的先进理念和做法,聘请专家学者、专业团队担任“驻村规划师”,依托本地资源优势与风土人情进行“量身定制”,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避免出现盲目跟风、“千村一面”的情况。

旅游只是载体,文化才是灵魂。乡村文化既包括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等外在的可观风貌,还包括生活传统、民俗风情等无形的文化内涵,注重对乡村文化的认识与保护,才是促进乡村特色塑造、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方面要以生态为前提、以文化为核心,展示植根于历史长河中的文脉赓续,形成“外有景观映衬,内有文化铺垫”的整体氛围,在尊重历史、保存乡土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助推乡村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提升和观念更新,传承发扬具有新时代内涵的“乡风、乡俗、乡魂”。

另一方面要以特色为主题,以产品为载体,讲好那山那水那人那事,通过挖掘地方志、放大名人效应等方式,提炼出易于感知的文化符号,打造具有文化印象的“后备箱商品”“伴手礼礼品”,实现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把乡村旅游变成“可带走的记忆”。

推进业态创新、实现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拓展“旅游+”模式,主动适应全民休闲时代市场新需求,在做精做优做细“吃、住、行”的基础上,创新开发农事活动休闲、民间技艺体验、亲子运动游戏等参与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开创自媒体宣传新阵地,开拓直播“带货”新渠道,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电商”等多元模式,进一步提高“游、娱、购”的占比。要进一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推动传统的乡村观光向康居养老、文化创意、度假生活、科普研学等新领域拓展,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旅游从单一业态走向“接二连三”的综合产业链条,变闲置资源为创富资本,催化关联产业进行二次和三次裂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旅游圈”发展带动“经济圈”繁荣。

(作者单位 江苏省检察院 )

延伸阅读

江苏战疫观察:春风送暖入屠苏


发布人:8b7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