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王府门口诞生的“杨豆皮”
2021-02-12 17:06  浏览:794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陷武昌城,将楚王华奎铁笼沉江,掠尽金银财宝后一把火烧毁了楚王府,盛极260余年的楚王府不复存在,只剩下梳妆台遗址和“王府口”等老地名。200多年后,在王府口诞生的武汉市家喻户晓的名小吃——“豆皮”。

“王府口”,在1936年前是指今张之洞路的解放路至复兴路这一段路,因楚王府正门“镇楚门”在此故得此名。2013年前后,在张之洞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东南一侧的一面墙上还留有“王府口”三个大字。2012年武汉地铁4号线在张之洞路湖北省人民医院门口施工时从地下挖出一对石狮,疑是原楚王府门前所置,后被湖北省有关文物保护单位收留。而杨豆皮最初就诞生在王府口街。


豆皮,是从是湖北农村中的小吃“豆丝”演变而来。豆丝就是把绿豆和米磨成浆,在灶上用大平锅烫成薄皮,再切成二、三分宽的条状,即时下锅,添加蔬菜肉食等配料,煮熟即食。也可将豆丝晒成干豆丝保存,随吃随煮。每到冬季,“腊肉煮豆丝”几乎是武汉人餐桌上必点的一道美食。在武汉最有名的豆丝就是“黄陂豆丝”。后来城镇上一些贫民,为了谋生,就着挑小担,上集市卖豆皮。他们把摊好的豆皮趁热时用糯米和香葱做馅,撒上调料,这就是武汉早期的豆皮了。时间一长,有顾客自带鸡蛋,要求把鸡蛋打在豆皮上,居然色泽光亮,澄黄爽口,这就是所谓的“蛋光豆皮”。

在武汉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要算武昌王府口的“杨豆皮”。扬豆皮始于18世纪50年代初,第一代经营人叫杨洪发,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起初,由于规模小,没有挂招牌,到杨家第四代传人杨志福手上,才于1929年正式挂上“杨洪发豆皮馆”的招牌,专做独具风味的猪油豆皮。杨家的豆皮深受食客的欢迎的原因首先是“料精”。杨家的豆皮都是选用上好猪板油,花生油,鲜鸡蛋、鲜肉、鲜干子及优质虾仁、精米绿豆。其二是“新鲜”。摊豆皮的豆米浆随磨随摊,保持浆清、色白,摊一张做一锅;豆皮馅用新鲜猪油炒酱肉丁、虾仁、干子丁,保持原汁原味;糯米则是现蒸现炒,达到既热又上味。其三是“精细”。每锅豆皮都是杨老板亲自操作,严格配料比列,小心控制火候,每一块豆皮都具有油而不腻,皮薄面黄,外脆内软,馅鲜起口的独特风味。最后是“实惠”。面向大众,薄利多销,童叟无欺,妇孺咸宜。几十年间,“杨豆皮”享誉武汉三镇,汉口、汉阳的食客纷纷过江来王府口杨洪发豆皮馆品尝新鲜。

1938年,武昌沦陷,享有盛誉的“杨豆皮”息业。后来曾在杨洪发豆皮馆当甜食师傅10多年的高金安,对“杨豆皮”的配料和工艺特点熟记在心,自行开店继续经营杨氏豆皮。1947年,汉口“老通城食品店”的老板曾厚城听说高金安制作豆皮的手艺高,于是重金礼聘,并在店面三楼高挂“豆皮大王”四个大字。高金安到汉口老通城后,吸取了老一辈的技术经验,创造了“鲜肉豆皮”、“什锦豆皮”、“三鲜豆皮”,从配料到煎制技术,都有了创新,产品口感也深得食客们的认同,“老通城”成为武汉豆皮的代名词,高金安也被誉为武汉的“豆皮大王”。


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来武汉视察,两次都亲临老通城惠济支店,品尝老通城豆皮。9月13日,毛主席乘坐“江峡”轮视察安庆途中,高金安随船服务。10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汉召开,毛泽东在下榻的东湖客舍接见高金安时说:“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此后的十多年间,先后光临过“老通城”的名人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国元首金日成首相、西哈努亲王克。

今天制作武汉豆皮的小店遍布武汉三镇,不少也打“老通城”的招牌。有好吃者在网上发布武汉三镇人气最旺的十大豆皮馆,武昌有:户部巷的“老何记豆皮大王”;水陆街的“多乎哉豆皮馆”和“阿斌三鲜豆皮”;广埠屯菜场的“陈氏豆皮”;武汉锅炉厂3栋门口的“豆皮”(店名就是叫“豆皮”)。汉阳有汉阳大道五里新村的“曾记豆皮大王”;龙阳大道特6号摩尔城的“老通城豆皮”。汉口的有:高雄路47号的“王师傅豆皮”;江岸胜利街86号的“三镇民生甜食馆”;汉口前进四路219号对面的“严老幺重油烧梅三鲜豆皮”。现在外地游客来武汉品尝热干面、豆皮、面窝等武汉小吃,是必不可少的游览项目。


色泽金黄,外脆内软、香鲜可口的老通城豆皮作者简介

刘翔,祖居武昌大堤口,1953年4月生于武昌宜孝巷。三岁上候补街郎家巷幼儿园,七岁进候补街小学,13岁分配到粮道街武汉市第33中学上初中。1972年留校任教师,1986年任文华中学校长。1994年调三道街武昌区教委任副主任。1997年调司门口武昌区人民政府任办公室副主任。2004年在中山路被选为武昌区政协副主席。2013年退休住积玉桥。2007年主编《武昌老地名·街巷地名篇》、《武昌老地名·人文地名篇》。一个生在武昌,学在武昌,工作在武昌,退休养老在武昌的老武昌人!


发布人:7f1b****    IP:125.64.5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