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春节气的到来,2020庚子鼠年将与我们挥别。这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海淀区以人民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海淀基础养老金领取水平领跑全市
为减轻参保人员负担,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提高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记者日前从海淀区社保中心获悉,此前,海淀区制定了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保人员,实行缴费和领取双补贴的优惠政策。
对符合享受补贴条件的农村户籍和城乡低保人员,按照500元和最低缴费标准给予100%的缴费补贴。另外,海淀区对一般残疾人,也实行了和重残人员一样的按照最低缴费标准,给予100%缴费补贴办法。
目前,海淀区全年缴费人员10990人,符合发放缴费补贴人员,共计7306人,发放金额486.85万元。此项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我区参保人缴费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困难人员的精准帮扶,大大减轻了我区特殊人员缴费的负担。
目前,海淀率先在全市建立了基础养老金随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的动态增长机制。自2019年1月1日起,符合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的人员标准为每人每月1127.50元;2018年12月31日(含)前年满65周岁及以上人员每人每月再增加10元;此次待遇调整涉及11453人,并于2019年1月开始补发。目前海淀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平均领取水平达到了1230元,领跑全市。
为落实好各项政策,海淀区人力社保局加强对各街镇经办机构的培训和指导,通过社区宣传栏、LED滚动屏、街道短信平台、定期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各项政策,为参保人答疑解惑,并通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微信群将社保所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案例共享。设立内部控制监督岗位,明确管理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实现有布置、有检查、有督促、有落实的工作机制。
首批中选价平均降幅90%
好消息不仅限于此,今年1月1日0时,国家冠脉支架集采政策落地实施,海淀区共12家开展相关工作的定点医院已提前完成冠脉支架的备货、调价、系统对照、0时进行系统切换,与原采购价相比,载药合金冠脉支架的价格由平均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中选价平均降幅达90%以上。
据航天中心医院负责人介绍,此次集中带量采购共有8家企业的10个产品中选。其中,7个国内企业产品,3个外资企业产品,临床常用的多个主流产品成功中选。中选产品全额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保证患者享红利、得实惠。
据区医保局负责人介绍,医保部门积极落实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相关工作,通过网上交流平台面向全区定点医疗机构转发市级文件,特别对辖区涉及冠脉支架置入的12家定点医疗机构按重要时间节点做出工作部署。要求定点医疗机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做好采购、备货等准备工作,2021年1月1日0时,完成医保系统和医院系统切换,全面执行新的冠脉支架中选价格和新的医保付费标准。
据悉,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采取带量采购、量价挂钩、以量换价的方式,通过竞价采购降低药品(耗材)价格,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从2019年开始,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开展了三批,我市已全面落地实施,在减轻患者费用负担、提升药物可及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预计执行首批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冠脉支架结果,每年将为全市节省采购费用8亿元左右。未来,北京市将继续全面落实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结果,进一步减轻民众医药费用负担,增进民生福祉。
保障性住房圆千家万户安居梦
“盼了好几年,就要住上新房了!”日前,62岁的魏公村小区棚改回迁居民林女士高兴地说,“过去,我家是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老旧小区没物业,环境脏乱、路面破损、配套设施和管理都跟不上。现在不一样了,新家一共90多平方米,宽敞多了,还全是装修好了交房,小区统一物业管理,我已经买好家具,就等着安装入住了!”去年7月底,林女士顺利原址回迁全新的魏公村佳苑小区,终于圆了她一直期盼的安居梦。
“各安其居而乐其业”,解决百姓安居问题,一直是民生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像林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家庭住进了宽敞、整洁的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房更成为了不少刚需购房者的首选,位于西北旺地块的永靓家园,是海淀区目前最大的共有产权房项目,20栋共有产权住房,总套数2141套,已实现入住。
据统计,2020年,海淀新开工苏州街站一体化棚改、西三旗建材城共有产权房、西北旺016地块集体土地租赁房等10个政策性住房项目,共计8680套。竣工魏公村小区棚改回迁安置房、永靓家园共有产权房等9个政策性住房项目14173套。推广保障房项目运用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成品交房,切实提高保障房建设品质。
“十三五”时期,累计开工建设政策性住房3.9万套,竣工4.2万套。从窄小的平房到宽敞的楼房,住房面积的扩大,也是百姓福祉的增强。住房保障是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更多住房困难群众共圆“安居梦”,则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最好诠释。
老旧小区焕新颜居民原地住“新家”
“就算汛期到来,我们也可以睡个踏实觉了。”2019年,赶在汛期到来前,东升镇宝盛里小区铺好了防水层,小区物业公司的工作人员这才放心。这意味着,这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往年一下雨每天接到二三十个居民反映房屋漏水电话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
“防水改造”仅是宝盛里小区被纳入海淀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计划之后,规划改造的13项内容之一。如今,走进宝盛里小区,焕然一新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庄重典雅的灰,充满活力的黄,两种颜色铺排在一起粉刷出崭新的环境,克服疫情对项目“带户复工”的影响,目前我区已基本完成悦秀园等13个项目、75栋楼、57.5万平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完成23个小区同步建立业委会(物管会)长效管理机制,惠及居民6762户。
“把老旧小区改造这件好事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十三五”时期,海淀区按照“自下而上”原则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累计完成毛纺北小区、宝盛里小区等42个老旧小区项目、57个小区、318栋楼、202.9万平方米新阶段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惠及老旧小区居民约2.7万户,持续深入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
拓展城市建设发展空间
2020年以来,海淀区已完成功德寺、宝山村、双新村等重点棚改项目腾退1034户,棚改安置房加快建设,魏公村小区、树村项目按期完成回迁。创新模式启动实施11个边角地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汽修五厂宿舍等边角地项目搬迁166户。
“十三五”时期,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线的征收拆迁腾退,完成首师大附中、北大附中、北京大学医学部等一批教育医疗类项目征收搬迁,实现一亩园、笑祖塔等18个重点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腾退约1.7万户,新建棚改安置房3万套,有效织补首都功能,实现“留白增绿”,提升城市品质,显著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教育医疗条件。
眼下,站在“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新起点上,海淀区持续在群众“住有所居”和构建中关村科学城新型城市形态上下功夫,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贡献海淀力量。 (孙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