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年龄内的在职职工的工资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两码事,给付标准和调整依据有着本质的不同,没有必然关联。
1、养老金
(1)享受养老金的前提
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本质上属于保险范畴。尽了缴费义务,才谈得到权利。
当然在没有建立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前就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可凭借视同缴费年限,享受相关权利。
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办理退休手续,终身按月领取养老金了。
(2)养老金待遇的计发
养老金的计发原则是多劳多得,长缴多得,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养老金待遇是基于多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的年限及缴费指数的多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额,退休年龄等多项因素,给予的回报。
(3)养老金待遇的调整
考虑到经济增速及物价上涨因素,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不降低,依据国际惯例,很多国家都会给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我国也不例外。
自2005年起,我国每年都会给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至今已实现17连涨。
每年的人均养老金调整比例一般会低于GDP增速,高于通货膨胀指数。
其中,2005年至2015年每年人均养老金的上涨比例不低于10%,2016 年为6.5%,2017年为5.5%,2018 ~2020年这三年都是5%,2021年为4.5%。
如果不给退休人员增加养老金,养老金的价值就会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而缩水,生活水平就会降低,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养老金的调整事关国计民生。
2、工资
(1)工资的给付前提
工资在本质上属于劳动报酬。是基于劳动关系的前提,劳动者用劳动价值换取的用人单位给付劳动者的所有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性回报。
(2)工资待遇的计发
工资待遇的计发是依据劳动价值换取的经济报酬,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除了个人劳动价值以外,劳动报酬还和用人单位的效益、地方工资水平和行业工资水平、以及单位的薪酬政策有关。
经济越发达,行业工资水平越高,单位的薪酬政策越有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员工的工资水平越高。
(3)工资的调整
在法律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要求用人单位必须每年给职工调整工资的硬性规定,但一般都设有政府对工资的指导价。
为了保障劳动者及其赡养人的基本生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法律上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制度。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不同,所以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不同。
以我国为例,31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都不同。另外国家要求各个地区每隔2~3年左右,至少要调整一次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从法律角度上,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标准只要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就是合法的。
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工资标准超过了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就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给你调整工资,及调多少。
3、单位不给涨工资怎么办
那就要自己看着办了。如果你的就业资本高,另谋他就往往是最佳选择。
如果就业资本一般,建议先将就着干,骑驴找马。
如果缺少就业资本,工资低,不给涨,也很正常,那就忍着呗,谁让自己没本事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长本事。
说起来,单位不给员工涨工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比如可能是员工工作能力不行,或得不到认可,也可能是单位效益不好,还可能是老板比较抠。这些问题通常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根本扭转的。树挪死,人挪活。
结语
综上所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以年年涨,只要通膨不休,经济在发展,养老金就应该逐年调整。
而在职职工的工资则未必,工资标准只要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就是合法的。想要高的工资,要凭本事换。工资每年涨不涨,涨多少,法律没有硬性规定,由单位自主决定。
作为劳动者,一方面要提高就业资本,不然只有忍着的份儿。这就是无奈的现实。有本事的人,走到哪儿,老板都愿意给你涨工资。天上不会掉馅饼,价值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