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热议[知心大哥一般的班主任离世,嘉兴72名学生众筹为老师父母养老]
2020-09-24 18:14  浏览:621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陆浩强 视频由平湖市传媒中心提供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多年如一日的坚持。

从2016年2月开始,毕业于嘉兴平湖曹桥中学的72名学生,组建了“致青春·让爱永恒”微信群。每月初,微信群里都会掀起一阵“红包雨”,每人发一个红包。这些钱,用于资助离世恩师陈永丰的父母。

曾经是老师用心呵护的少年,如今集结成了暖心力量。这背后,是一段铭记一生的师生情谊。


那个大家最爱的“明星老师”

一个好老师,会对学生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夏雨平说,是一辈子的乐观和自信。

夏雨平是平湖曹桥中学初99级的学生。初中3年,陈永丰都是她的班主任。他们这个班级,一直让其他班级同学羡慕,学生们乐观开朗,集体有凝聚力,更重要的是,有一个青春阳光的好班主任。

说是班主任,其实不到30岁的陈永丰更像是一个知心大哥哥,给了这些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无限温柔呵护。

陈永丰教的是社会课,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他还崇尚信心成功教育,每一堂班会课,都让学生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的主题是‘孝敬’,他就让男生在肚子上裹了沙袋,体验母亲怀孕的艰辛。”曹桥中学是一所乡村学校,和很多中学一样,那时大多老师忙着抓教学质量,陈永丰反而像个另类,自修课带着男生们踢足球,让女生在一旁观战,“现在想起来,那种班级团结的氛围还很有感染力的。”

就像一道阳光,陈永丰照亮了这些少男少女的世界。

陈永丰当班主任的那3年,他坚持推广“知音信箱”,让学生们给他写信,各种内心的小纠结、小秘密都可以和他分享。他不仅可以像长辈一样出主意,也能像朋友一样严守秘密。

“班里每个同学的情况他都一清二楚,情绪有点起伏他都能注意到。”有个男生离家近,上学却老是迟到,陈永丰在班队活动时调侃,他记录了男生迟到的时间,“也说明,他用心细致地在观察大家的一举一动。”

无疑,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陈永丰是学校的明星老师,同一届的其他班级,很多学生也都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和他一起打球,向他分享青春期的喜怒哀乐。


他走的那天,学生吊唁队排了两三百米

“信念不倒,我们永远在天上。”这是陈永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的学生们也常以此勉励自己。

然而,和信念相比,生命却显得如此脆弱。

2002年,陈永丰是个还未结婚的小伙子,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他28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那一刻永世难忘,得知陈老师去世那天是高中刚开学没多久,一节体育课,我们三四个同学就商量,要到他农村老家去,送陈老师最后一程。”那时候交通不便,前往陈永丰的老家,要搭车加步行,尤其是进村还通不了车,几个同学折腾了好久才赶到,“真的挺远的,赶到后,我们在他们家里抱在一起痛哭。”

陈永丰的突然离世,让很多学生一时无法接受,小小年纪的他们,只能用“送他最后一程”来表达不舍和悲伤。

曹桥中学得知有许多同学要去,追悼会当天,特地安排了车辆接送,但由于前往的人太多,包车坐不下,很多学生只能自已前往陈永丰的老家和殡仪馆。

那个瞬间,被定格在了很多同学的脑海中。陈永丰家门前的田埂上,排着两三百米的长队,殡仪馆追悼大厅,同学们依依不舍,绕着他的遗体转了一圈又一圈,人人不愿离去。

每个人都哭肿了眼睛。

这不仅是告别一个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和一段让人怀念的青春岁月作别。


72名学生组建微信群,众筹为老师父母养老

时间不会因为人的伤心而停止不前,转眼陈永丰去世已经十多年,但留在学生们心中的,一直是那个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知心大哥哥形象。

夏雨平当年是班里的文艺委员,性格外向,是陈永丰的得力助手。长大后,她就成了他,在杭州一所高校任职。

夏雨平心里一直有个想法,要找到陈永丰老师的父母。

“我们读书的时候就知道陈老师家里的情况,他妹妹小时候就因为溺水去世了,后来他又出了事。”连续遭受失去儿女的打击,恩师的父母这些年过得怎么样?夏雨平没有停止打听消息。但因为拆迁等原因,二老早几年就搬离了老家,没了消息。

直到2013年春节,夏雨平才从一个小姐妹那里打听到了二老的新住址。

得知地址后,夏雨平就急急忙忙赶过去,只想马上知道二老过得好不好,急得连水果都是在小区门口临时买的,还扛了一大袋米。

见到儿子学生的那一刻,陈永丰的父母泪流不止。

其实那些年,曹桥中学也会组织探望二老,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难题,“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有学生记挂着儿子,两位老人还是很感动的。”

之后的每一年,夏雨平都会抽空去看望二老。直到2016年同学会时,大家不约而同,又想起了陈老师,唐斌、夏雨平、王晓等几位同学一合计,组建了“致青春·让爱永恒”微信群。大家相约,每到月初就以发红包的形式进行捐献,每年中秋、过年还要组织一起看望二老。


最初,群里只有几个人,后来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多,人数最后固定在了72人。每到月初,大家就自觉地往群里发30元的红包。


“这个钱也不多,不会对大家的生活带来压力。”夏雨平说,有些同学比较忙,钱会一次性交上来,但很多同学还是每月一交,“每个月做这件事,其实也是一种仪式感,追忆老师和那段青春岁月。”

这几天,因为有媒体报道,微信群又被更多的学生知道了,目前群成员已经增加到了80多人。“其实看群名字就知道,我们不是一时兴起的,而是要让爱延续。”

夏雨平说,大家的想法都差不多。每次去看望,都会惹得陈老师的父母想起伤心往事,“他们都要留我们吃饭,阿姨还都会哭,所以大家平日里都尽量不去打扰,”而每一次看望,很多同学都会带上孩子一起,让两位老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让同学们欣慰的是,恩师的父母60多岁了,身体健朗,还在坚持工作。

学生吴超在微信群里说,大家做这些事都是默默的,为的是长久持续地给恩师父母减轻负担,增加温暖。

曾经,一个如暖阳一般的年轻老师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在学生心底种下爱与温暖的种子。多年以后,学生们用“众筹养老”的方式,给天上的老师交上一份关于爱的答卷。

如果不被遗忘,他就未曾离开。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人:4113****    IP:125.64.1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