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八零九零》太扎心:养儿防老成过去,养老院或是你我最好的归宿
2021-05-07 21:14  浏览:63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倾舞霏阳


最近在追《八零九零》,尤其是看到近期剧情中桂婆婆和胡老师所经历的事,忽然间明白:“养儿防老”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人老了最好的归宿或许是养老院。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起往下看:




人嘛,总归是会老的,年轻时再叱咤风云,老了也得归于安逸。


不是燥不动了,是身体不允许了,最关键的是一茬一茬的新人层出不穷,老人啊,赶不上趟了。




胡老师年轻时是个角儿,用她自己的话说,在家里老公宠着,在单位领导捧着。


她的日子过得美滋滋的,这也助长了她的气焰,导致她这个人有点吹毛求疵,很不好相处。这点从她和她儿子日常的对话中就能看出来。


可人老了,退休了,哪怕自己业余活动再丰富,孤独依然会如影随形,胡老师就是这样的。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阳光之家养老院的宣传单页,上面写着的正好是她年轻时演绎的电影《梁山伯和祝英台》,那场电影唤醒了她的美好回忆。


后来,一个独居的老邻居在家里去世了,若不是她及时打了电话,或许还没有人发现。


两件事夹杂在一起,让胡老师很是感慨,于是,她决定要去阳光之家养老院住。




很多在养老院的老人,大多都是子女送去的。有的是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有的是觉得和老人住一起不方便,养老院都是老人,反而更方便些。


可像胡老师这样,自己做主去养老院的老人家却很少。可养老院的生活确实适合她,为什么这么说呢?




01:养老院是群居生活,这里的老人都可以成为胡老师的“伴儿”。


胡老师虽然有个儿子,但他不成器,当然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想总和老人待在一起,也没有那么多的话题和老人聊。


但是在养老院就不同了,大家都是老人家,话题自然能聊到一起去。


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养老院对于老人家来说就是一个“极度适配”的小型社会,她/他们在这里生活,会觉得自在又不孤单。




02:养老院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有益处。


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倒退,很多毛病就会主动找上门来。


专业的护理人员几乎是每个养老院的标配,住在这里,平时生活起居都有专业的人员护理,把老人突发疾病无人知道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当然,对于胡老师来说,她来养老院最关键的是这里人多,有人陪她说话,她不会觉得孤单。而对于桂婆婆来说,她来养老院为的是能得到更专业,贴心的照顾。


养老院的众多老人中,桂婆婆是个特殊的存在,因为她的疏忽大意,孙子夭折了。也因为这个,桂婆婆的精神和记忆出现了问题,她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潜意识里认为:她的孙子狗仔还活着。




养老院的人都知道桂婆婆的情况,都善意地保持沉默不去戳破,可胡老师却在和桂婆婆的一次冲突中,把真话给说了出来。导致桂婆婆受刺激住院了。


最讽刺的是,桂婆婆住院后,她儿子一直没去探望,反而派了个律师过去,追讨胡老师和养老院的责任,要赔偿。




桂婆婆从住院到出院,她儿子始终没有出现,而律师扔下一句话也走了:我是律师,道德层面不要找我!


因为桂婆婆,导致孙子夭折,儿子怨她可以理解!但再怎么说,那也是亲妈,他的冷漠让人心寒,却也揭开了当今社会的赡养真相:老人需要陪伴,可子女们都忙,有心的觉得给钱就是尽孝;没心的压根儿不管不顾。




老话讲“养儿防老”,可那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如今,生活压力大,子女们忙着赚钱,哪有时间陪护老人?


出息点的有钱,可以用钱给老人安排一个看似无忧的晚年;没出息的没钱更没闲,只能象征性地“回家看看”,继续为生活奔波。


奋斗了一辈子,临了临了,说话的人都没有,孤单寂寞冷,或许也只有养老院的“热闹”才能抚平老人那颗孤寂的心吧!




发布人:14b1****    IP:106.39.10.***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