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俗语说:潮水退后就知道谁在裸泳了。这句话用来形容当代年轻人的经济状况简直再合适不过。别看当今年轻人各个光鲜靓丽,穿潮牌、用名品几乎实现了全民小资。
但让他们结婚生娃买房,则瞬间就会被打回原形。
根据蚂蚁金服公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一代(即35岁以下的人)56%没有储蓄,有储蓄的人中,每月的储蓄也不过仅为1389元。
负债、超前消费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没有人觉得它不对。但实际上,这种经济观念会导致年轻人对抗风险的能力降低。
只要有任何一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的事情发生,就有可能将奋斗多年的年轻人压垮。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完美地论证了这一可能,疫情的来临让很多人被迫失业,没有收入来源且没有积蓄,导致大量年轻人陷入窘境,极度焦虑。
因此国内疫情稳定后,有调查显示年轻人的消费动力明显降低,很多轻奢品、化妆品的销量也显著下滑。
一场意外使我们开始警醒反思,年轻人自杀式消费背后的成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无度消费,实现合理消费?
第一,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和群众消费并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双向互相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的需求消费,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市场培养的。
比如“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在这个广告还未成功给全国人民洗脑以前,人们的意识里并没有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你以为的自主消费,其实是资本制造的错觉。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可避免的过程,不是说我们要完全杜绝被资本支配,如果市场上推崇的某样东西,在你理性思考以后,发现它的确能给你带来便利,那么被支配并不碍事。
重要的是你在消费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是冲动消费还是理性消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消费是非常不理性的,商家说“三十岁的你得拥有什么”,就有一大波人屁颠屁颠送钱,不管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便是被市场支配的冲动消费,一定要懂得辨别。
第二,观念变化
其实,我们是一个提倡禁欲的民族,上一辈依旧习惯于勤俭节约。但随着全球化,及时行乐的观念流传开来,打开了大部分人的消费欲望,人一旦尝过欲望的果实,便很难再忘记。
在物质欲望的刺激下,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延迟满足,很少有人愿意放弃能即时享受的快乐。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说:“延迟满足,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以及在等待中展示自我控制能力。”
年轻人负债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得延迟满足,合理规划自己的欲望。和需求、需要不同,欲望的本质是一种偏激的心理倾向,并非是生存的根本需求。
一个人只有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才更大。
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曾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实验找来了十多名儿童,给每个孩子一颗糖,然后让他们独自待在一个房间里。
实验者告诉孩子:“你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手里的糖果,或者等我们回来的时候再吃,同时你们会因此而多得一颗糖果作为奖励。”
在此过程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抵御住了诱惑,坚持到了最后,并得到了相应的奖励。
米歇尔对这批孩子的追踪实验一直持续到了他们35岁以后,研究发现,那三分之一经得住诱惑的孩子,成年以后在事业上有更好的竞争力,更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延迟满足,本质上就是克服眼前的诱惑换取更加长远的利益,这是一种生存能力。
远古时代的人类如果是有什么吃什么,不去探索、耕种,虽然会获得及时的快乐,也很快会被淘汰。
只有那些压抑欲望、努力去耕种的人,在春天播种后持续等待,才能最终获得可以支撑更久的食物,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放纵,是本能,克制,才是能力,才能将生活推向更好的未来。
- The End -作者 | 汤米参考资料:《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