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多房小,生存压力大,但人均寿命世界排名第一,在香港六七十岁不叫老,不少人还在工作。香港人一向注重健康运动,每天早上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去晨运,游泳,行山,然后饮茶。晚年过着优闲的日子。此外香港的老人养老不靠子女,政府都为其安排的十分妥当,没有后顾之忧。
九龙半岛的深水埗一带,是香港低收入人士普遍居住区。这里街道陈旧,充斥着各类小商贩,走在老旧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拄拐杖、坐轮椅的老人,以及大大小小各类公立、私营安老院社招牌。
数据显示,香港现有65岁及以上长者约120万,占总人口的14%。2066年,长者人数预计将达到260万,意味着届时每三个香港人中就有一位长者。
深水埗
面对日渐严重的老龄化趋势,长者安老服务在香港应运而生。对于体健长者,特区政府致力提供“积极乐颐年”和“老有所为”的环境;对于较体弱长者,则须按不同程度身体需要,提供所需的支援。
香港养老产业比较发达。全港共有700多家养老院舍,遍布港九新界离岛,提供宿位7万多个。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为了居住的私密性,有限的空间被隔成每人一间的小房,墙上贴了亲人的照片。
住的面积不大,但因有尽有,包括医疗床、电视、电话,有无线网络、24小时冷暖空调。养老院里两位拄杖老人在大厅交流康复技巧,有护士正给一位轮椅上的老人鼻饲。老人有急病,职员也会带去医院。还有少吃多餐,每天5顿,多了下午茶和宵夜。
入住的长者大部分为独居长者,也有的因为儿女工作较忙,委托养老院照顾。大多数长者因为独居或年事已高,养老院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归宿。
护工就是与长者朝夕相处的“家m人”。根据香港法律规定,老人院毎位护工最多只能照顾四位长者,并且必须为社会福利署注册的护士、保健员和护理员。他们每天的工作细碎而繁琐,不仅要照顾老人饮食起居,还得处理简单的医药护理。
老人院的清晨到来得格外早。由于老人大多睡眠质量比较差,护工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为老人准备早饭。帮助长者洗澡,男女各隔天洗一次,很多身体衰弱的老人瘦弱无助如同婴儿,很多时候要靠两位护工抱上抱下,才能洗个澡。
除了早中晚饭,养老院还提供下午茶,每天定点准时开饭,饭菜一般是一荤一素,有时也提供甜点。对于一些没有行动力的老人,护工要协助长者完成进食。
养老院与社会很多慈善机构建立联系,保持互动,每周二、四、六的下午,会有义工团体来看望老人,带领他们做运动、折纸、种植物等等。到晚上八点半,安老院统一关灯,一天就这样结束。这种生活一年365天在安老院重复上演,每天如此,包括春节。长者和护工,渐渐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在香港一般子女不跟父母住,如果父母退休了,并且行动自如,生活能够自理,多数自己照顾自己,如果健康有问题,会请一个工人姐姐回来帮忙照顾。生活上无法自理的老人家大多数入住老人院,在老人院中度过晚年。
老人家自有自己的天地,坊间有不少机构服务中心帮助老人,协助老人的生活。比如有送饭服务,家务服务,陪诊服务,甚至洗澡服务等,社区也有不少资源来帮助老人。
工人姐姐
子女有能力,老人家有储蓄的大多数请工人姐姐在家照顾安享晚年,情况不允许的就入住老人院。
老人院是不少老人最后的归宿,因为身体健康问题,生活无法自理,子女也无能为力照顾,老人院里面有医生护士,有病直接送医院,膳食有营养师跟进,里面设备齐全。子女有空就去探望老人家,买点东西给老人家吃。
香港老人大多数没有退休金,许多老人养老都是靠养老福利,基本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