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绝大多数农民都是不愿意交养老保险的,这应该就算是农民的本性——明知道长期来看对自己很有好处,眼睛却还是订在短期利益上.
过去的农民苦啊,我爷爷和我奶奶那一辈,年轻时吃的东西比现在猪都吃的差。
那时候地里没有粮食,我爷爷家里有兄弟姐妹七人,太太没有办法,只能够去挖些观音土,然后刨些树皮。然后用瓷缸子接半缸子水,树皮就水煮沸,等冷却后给孩子吃。观音土就全部给大人吃。
再后来要搞建设,也要搞发展,城里人不种地没有粮食,爷爷他们就交公粮。
现在说起来老人家也是无怨无悔,还很朗气,对我说自己也是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奶奶不想回忆那个年代,因为她的三个兄弟都是饿死的。
原本奶奶生活在很远的村子,村里多山,没有水田,农民都是以玉米、土豆为粮食。
那些年闹荒灾,啥也没有。奶奶一家啃着树皮过日子,后来树皮也难找到,几个哥哥就让奶奶吃,自己要么吃奶奶剩下的,要么饿着。
几位弟兄越饿越瘦,肚子和脖子却越来越大,几天后父母找来了半斤玉米粉,说要熬糊涂,让奶奶去喊她的几位亲兄弟。
走到炕上,怎么喊也喊不醒,父母过来才发现兄弟三人已经断了气。
父母想哭哭不出来,母亲就商量让父亲挖几个坑把兄弟三人埋在一起,自己含泪煮着玉米粉,毕竟活着的人得尽力活下去。
再后来就是熟悉的包产到户,农村越来越好,而爷爷奶奶的年纪却越来越大。
老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行动不便,二是容易满足。
爷爷、奶奶现在就像六七岁的小孩子,走起路来蹒蹒跚跚,但又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养老也是。
二老坚持不和我们吃在一起,他们说自己吃的清淡,也很邋遢。
其实爷爷和奶奶都很爱干净,穿着朴素却一尘不染,不过吃的确实很清淡,有时候就着一把青菜和一碗豆浆,就能当作一天的菜。
两老的满足,在养老这方面尤为明显。父母商量花三万给二老买份养老保险,二老拒绝,说就算多活十年也用不到三万,何必去买保险。后来执拗不过父母,就说给奶奶一人买就行,两老合计也用不了多少钱。
于是奶奶现在每个月还能拿一千多的养老金,前些年年底还能剩个四五千,爷爷就要把钱给父母,父母肯定不要。
爷爷又想个办法,把剩下的钱当做红包包给我,父母知道后拿了两百,剩下的又退给了爷爷奶奶。
这些年一万多的养老金则有些捉襟见肘,因为前些年爷爷检查出了高血压和颈椎病,一年下来药费就要五六千。好在合作医疗能报销百分之五十,日子倒也过得去。
以上就是我爷爷奶奶的养老生活,比农村百分之九十的人要好,因为奶奶没病可以照顾爷爷,因为他们每个月可以拿一千,因为家里的儿子成人,孙子也成。
更多的老农民是:夫妻两都疾病缠身,或者有一方已经离世;买不起养老保险,自己干一天得一天;家里的孩子不争气。
你走进农村,问他们愿不愿意买养老保险,问一百个人一百个人愿意;然后再问多少人买了,一百个人有两个人买就算不错了。
前者的原因是因为有钱;后者的原因还是因为没钱。
在这里说一说新农合的补贴方式:
新农保:①属于二级以上(含二级)重度残疾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由县级财政按照最低缴费档次的50%为其代缴,对享受农村低保的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县人民政府按个人缴费最低档次标准为其全额缴纳;②独生子女户、两女结扎户的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县人民政府按照缴费最低档次的10%补贴;③参保人员义务服兵役期间,县人民政府按照个人缴费的最低档次全额代缴。
补贴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前提是得缴纳,最低的标准也得三万多。
三万能不能拿出来呢?其实绝大多数农民是能拿出来的,即使自己拿不出来,找亲朋好友也能借到。然后拿出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除非这几年孩子不结婚,小孩不上学,家人不生病,不出其它意外等,限制条件太多了,能豪气拿出一坨缴纳费的农民真的不多。
近几年来的新农合,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从最初的十元到明年的两百八十元,四口之家就是一千多块。
于农民而言,这一千多块都要挤挤牙缝,毕竟它可能是一家人种地一年的收入。
但即使这样,农民朋友想要的也不多,只是希望能看得起病和吃得饱、穿得暖而已。
所以如果能针对特定人群,比如那些老无所依者,实行医疗免费,或许远比每个月给他们花几千块钱要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