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养老机构生活已成为养老的重要方式。据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3万个,床位429.1万张,收住老年人214.6万人。
然而,近期涉及养老机构的纠纷却逐渐增多,不少养老机构“跑路”事件发生后,一些老人动辄数十万元的养老钱也被随之卷走。
2020年8月,湖南省长沙市的一些老年人反映,他们与安逸老年公寓签署了“养老服务合同”,但老年公寓的老板熊某某突然“跑路”。据了解,这些老人前期上交了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的“会员费”。最初的承诺是,他们可以预订养老服务并获得分红。在老板“跑路”之后,这家老年公寓依旧留守7名员工维持运营,两层楼显得非常孤独。
舒适老年公寓现负责人表示,这套公寓有110张床位,但现在只有30多个老人在里居住。老人每月的开销在9万元左右,收取的养老服务费只能勉强维持成本,有时还要拖欠房租。
办公室负责人刘女士说,有时一个早上会接到五六个电话,都是老人打来的,主要是询问后续进展。老人们表示,至少有上百人在这里预付了资金,从几万到三十几万不等。另外,养老院的员工还有5万多元的工资还没有支付,员工也希望问题能尽快解决,让养老院正常运营。
江西南昌,中华情老年公寓已经运营了13年。2020年4月,机构的所有者也“跑路”了。南昌市公安局新建分局4月17日宣布,中华情老年公寓法定代表人章国兴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调查。目前,警方已成立专案组开展案件调查,养老机构已被当地政府接管。
为何养老机构频频“跑路”?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民政部门登记的养老机构一般按月收费,最多不能超过一年。养老地产、养老金融、旅居养老等新业态,通常采取“卖卡”预售模式,这给经营者“跑路”留下了可乘之机。
由于养老机构固定资产投资大、回报期长,许多养老机构资金链紧张。为此,一些养老机构以出售会员卡名义,让老年人先预存一些钱,从而获得打折资格。个别机构还承诺在无法入住的情况下,按存款金额的一定比例返还本金和高额利息。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养老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各种资本争相进入,当然也有心术不正的经营者进入养老行业,他们的动机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真正想从事养老服务。
不给子女添负担,是不少退休老人的想法。养老机构“跑路”,不仅会给老人带来金钱上的损失,还会影响到养老市场的发展,大大影响老人对于养老机构的信任感。提高养老机构的违法成本,降低老年群体的维权成本,才能让老年人有所养、有所依、有所安、有所乐,享受到真正的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