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rvan
很多人都想知道为什么我们14亿人的消费能力比3.3亿人的美国人要弱。事实上,中美两国在消费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美国人习惯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甚至“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生活。即使他们手头没有钱,他们也会通过贷款、信用卡等方式消费。
相反,中国人,特别是老一辈人,非常注重“未雨绸缪”和为未来储蓄。正因为如此,美国的消费能力较高,但储蓄率较低,而我国的储蓄率一直都是非常高的。我国储蓄率高达45%,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在银行存款有很多好处,除了能保证资金安全外,还能拿利息,可谓是一举两得,正因如此,才促使我国的银行行业蓬勃发展。
与此同时,即使2020年的“特殊事件”也没有阻止人们存钱。在最糟糕的一个季度,居民存款达到8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在银行存钱,很多人靠储蓄养老。银行作为中国最值得信赖的金融机构,一直是人们储蓄和投资的好地方。
对许多老年人来说,除了银行以外,没有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让他们安全地把钱交出来。然而,据媒体报道,最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老年人到银行“扎堆取钱”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因为今年的“特殊事件”,一些诸如“银行柜台不能取款”的传言在老年人中间传播。
银行作为合法设立的从事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存取款和进行金融投资的好地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国人有如此多的投资和金融渠道,银行仍然是中国人的首选。银行是安全和诚信的代名词,储户对它的服务不会有任何疑虑。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优秀的国内银行机构迅速崛起,并逐渐形成自身的业务特色,成为行业领先者。例如,中国工商银行被称为“最强的银行”,年利润超过1000亿元。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银行并非“100%绝对安全”。银行也有破产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确实也出现了银行破产的案例。例如,海南发展银行在大量投资房地产后破产,导致了信贷危机。
前段时间,中国保监会亲自点名了五家银行,因为这些银行存在“乱收费”现象。近年来,“银行泄露储户信息”和“银行抽走存款”的报道屡见不鲜。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储户担心:“当我存钱时,我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吗?”“我的存款还安全吗?”。
5月6日,脱口秀演员池子称,他的个人银行账户交易细节被中信银行提供给了一家与他有财务纠纷的公司,这严重侵犯了他的隐私。因此,上海市银保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此事正式介入调查。
前段时间,李某与银行签订《个人信用贷款合同》。在办理个人征信授权材料过程中,客户经理为李某拍摄了照片(照片中李某一手持填写完整的个人征信授权书、另一手持身份证原件)。随后,网络博文出现关于该笔贷款信息的重要爆料,并配有相应图片。银行随即就贷款信息泄露行为,向李某赔礼道歉,最终,案件讼至法院。
顾客的钱不见了?2013年,来自浙江义乌的刘先生通过中介在中国农业银行宁波奉化市城东支行存入了250万元。中介提出退还刘先生10%的定金。果然,在刘现实付完定金后,中介当场支付了25万元的利息。中介告诉刘先生,只要在银行存款一年即可,然而一年后,刘先生傻眼了,因为此前的250万存款全部消失了!这让他很是疑惑,明明只有自己知道银行卡密码,为啥卡上的钱会不翼而飞?更奇怪的是,钱不见了,但账目上却没有支出项目。钱都到哪里去了?
警方调查后发现,中介先是用高回报来吸引客户存款,之后再花钱贿赂银行工作人员,当客户存款时,银行员工将钱直接转到嫌疑人的账户上。几乎没有迹象,存款人也很难找到。
正因为很多人看到了这样的案例,才引发了自己的担忧,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出现了“老年人集中取款”的现象,有些老人宁愿不要利息也要立马取出现金。
面对这样的情况,毫无疑问,给了银行“一记耳光”,这一打击不容忽视。毕竟,银行是需要盈利的金融机构。如果存款人大量提款,将直接导致银行资金的损失,并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情况也引起了国家的注意。
这些事件暴露了加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但此类事件发生的频率,实际上与储户金融教育的缺乏有关。一旦谣言传开,每个人都很关心钱的事情,很容易相信他们。他们不接受任何劝说或解释。
针对这一现象,银行保险监督委员会也进行了应对。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BRC)官员在7月1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此事已得到妥善处理。然而,这些事件也暴露出加强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当然,银监会也给了存款人两个保证:第一就是,银行会最大限度保护客户资金安全,不让存款流失;第二就是储户的钱也会有保障,只要是合法存款,如果钱款在银行丢失,银行也会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