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我们的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群体,比如以年轻人为代表的2亿单身群体,以中青年群体为代表的3亿新中产群体,还有以退休老人为代表的3亿养老群体。
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龄化社会趋势,在提升城市和农村居民基础保障的同时,也需要建立第三养老支柱,发展养老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当养老产业成为一个朝阳产业,老年人群体也成了市场的香饽饽,很多公司和机构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养老产品和服务,养老产业也逐步出现了金融化的趋势,导致很多老人上当受骗。
今天围绕老人养老需求这个话题,谈谈养老领域常见的3类金融非法集资和诈骗,给大家科普养老常识的同时,也是给每一个有老人的家庭提个醒:
第一类:虚假高收益养老产品和养老投资项目
随着养儿防老成为过去式,退休老人逐步走向社保养老和商业养老金养老的模式,这也带来了老年人养老金储蓄和理财需求,而老年人的金融常识不足,也因此成了被忽悠的对象。
最近在杭州就有11位老人被假保险欺骗,一年时间损失了近150万人民币,一家假保险经纪公司,不知从哪里得到的老人购买的保险合同信息,打着和知名保险公司合作的旗号,忽悠老人把原来的真养老保险变更成了骗子的假保险。
而老人上当受骗的原因除了个人信息泄露,轻信骗子业务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被5%的高年化收益和送米送油的小便宜吸引了,签了所谓的高回报,高收益的养老产品合同。
这些年养老产业的火热,也催生了一批非法的金融公司,打着高收益,高回报的口号,吸引不懂金融的老人投资所谓的养老项目和养老产品,给老人带来极大损失。
这里给大家提个醒,无论是购买养老保险产品还是投资养老社区,养老产业,都一定要找正规的大型的公司,有一定社会品牌认知度的,才能保证相对安全。
对于养老保险公司提供的所谓高收益养老产品和投资项目,要保持理性,比如常见的年金养老保险,很多时候都是拿假定的演算高利率收益来吸引消费者,而实际写在合同的保底利率并不高。
对于各类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推出的养老产品,一定要当合同生意看待,没有写进合同的所谓高回报和高收益都是不做数的。
第二类:以房养老的非法集资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大家的钱不止是存在银行,而是开始做各种理财规划,而房地产作为城市化发展的红利行业,也逐步成了过去20年来大家的财富蓄水池,房子也是家庭常见的固定资产。
而部分非法的金融机构和公司也是盯上了有房子的老人,通过各种线下推广和宣传的模式,诱导有房产的老人把房子抵押,购买虚假的理财项目和产品,甚至是套路贷的模式,把老人的房子骗走。
这种虚假的以房养老其实就是非法集资,不仅骗走了老人的房子,还让老人背上债务,给退休老人群体带来精神和财务的双重损失,变成老无所养,老无可居的状况,十分可恶。
其实对于老人来说家人的陪伴是很重要的,这类独居老人不缺养老的物质保障,但缺少家人的关心和照顾,才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第三类: 养老资源稀缺催生虚假养老服务
我们的城市化发展,不是全面的均衡发展,而是以北上广深为核心城市,打造现代化都市生活和经济模式,而后在以核心城市带动其他城市发展,走向城市圈和湾区的区域均衡发展模式。
我们目前有3亿的养老群体,对于小地方城市和农村群体大多是居家养老模式,而在一二线城市,逐步走向养老社区养老的模式,很多保险公司和地产公司也在一二线和三四线宜居城市打造高端的养老社区,满足中产群体的不同养老需求,我们的养老服务业走向多层次发展的模式,匹配不同养老群体需求。
这也意味着,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存在教育资源,养老资源,医疗资源的差距,不同地区之间医疗和养老资源的差距,也带来了养老资源的稀缺性,催生了一些虚假的养老服务。
一些虚假的养老机构,针对养老资源不足的地区,推出了很多虚假的养老床位服务,让老人掏钱享受所谓的贵宾和会员待遇,满足老人的需求,最后变成了非法集资。
还有部分机构专门到城市小区和农村推广所谓的高端医疗器械和养老保健品等,让老人花了很多冤枉钱,最后却是人财两空。
综上:我们处于养儿防老到社保养老的过渡阶段,面临老龄化社会趋势与养老和医疗资源稀缺的矛盾,而养老产业的金融化也催生了很多非法集资和诈骗。
我们除了提醒老人,加强老人的金融常识科普之外,也需要有子女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和关心,才不会给骗子可乘之机。
时间不一定成就一个伟人,但一定会造就一个老人,我们都有老去的一天,愿每一个退休的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