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房地产贷款增速创8年新低、严查经营贷“花式”违规 银保监会正面回应近期热点金融问题
2021-06-02 14:41  浏览:248  搜索引擎搜索“养老服务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养老服务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6月1日在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银保监会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着地价和房价稳预期的目标,坚决贯彻房地产长效机制的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梁涛在会上发言



截至4月末,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新低。仅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各级派出机构就配合各地政府出台了130多项房地产调控措施。


除房地产金融问题外,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还就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落实情况、经营性贷款违规挪用排查情况、普惠金融、专属养老保险试点、云南青海地震赔付情况等外界关心的话题做出了回应。


4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创8年新低


近年来,房地产金融强监管态势延续。据梁涛介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管好银行业资金闸门。强化房地产开发贷款、个人按揭贷款监管要求,加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会同住建部、人民银行印发《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遏制“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


其次是因城施策,积极落实差别化房地产信贷政策。“初步统计,仅去年以来,银保监会各派出机构就配合各级政府出台了130多项房地产的调控措施。”梁涛表示。


同时,严厉惩治违法违规行为。银保监会持续三年开展全国性房地产专项检查,对发现的违规行为“零容忍”。梁涛称:“近期,我们对5家银行罚款3.66亿元,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规开展房地产融资业务。”


最后,稳妥做好对住房租赁市场的金融支持。推动保险资金支持长租市场发展,会同人民银行推进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配合住建部整顿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


梁涛介绍,目前房地产融资呈现“五个持续下降”的特点,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初步扭转。


一是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下降


截至4月末,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长10.5%,增速创8年来新低,2021年以来持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二是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持续下降


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已经连续7个月下降;


三是房地产信托规模持续下降


房地产信托余额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3.6%,自2019年6月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四是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规模持续下降


相关理财产品余额同比下降36%,近一年来持续保持下降趋势;


五是银行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规模持续下降


相关业务规模同比下降26%,为连续15个月下降。


同时,银保监会也对有住房刚需的人群和住房租赁市场进行了重点的金融支持。


“我们在贷款首付比例、利率等方面对刚需群体进行差异化支持,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梁涛表示,截至2021年4月末,银行业发放的个人按揭贷款中,首套房占比是91.8%,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投向住房租赁市场的贷款同比增长31%。


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总体下降 对个别增长较快银行实施名单管理


2020年末,央行及银保监会区分不同银行类型,分别对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和个人住房贷款集中度提出监管要求。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忠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政策效果初步显现。截至4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6家国有大型银行全部实现集中度下降,其他各类银行的集中度总体上也呈现了下降的趋势。


但刘忠瑞坦言,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中小银行利用大型银行退出的时机,争抢房地产贷款市场份额,房地产贷款增速较快,房地产贷款集中度有所上升。”


就此,刘忠瑞表示,银保监会将对新增房产贷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实施名单制管理,督促这些银行落实房地产金融调控要求,合理控制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银行将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


借款人挪用经营贷购房将被纳入征信


刘忠瑞表示,前期针对一些城市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的苗头,银保监会会同住建部、人民银行采取措施,明确监管要求,组织专项排查,开展专项推动落实工作,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从排查的情况看,可谓手段多样、花样翻新。”刘忠瑞介绍,一些企业和个人挪用经营贷,通过各种方式规避监管要求——有的拆入资金全款买房后,申请经营贷款偿还买房资金;有的借款人将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在多家银行账户间流转套现,以掩盖买房的最终目的;有的编造交易背景、虚构贷款用途等。一些银行贷前审核不到位,贷后资金管理不足。一些中介机构协助包装贷款材料、提供过桥资金,协助借款人绕过银行审批条件。


刘忠瑞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会同住建部、人民银行密切关注政策执行效果和排查结果,对自查不力被监管查实、故意隐瞒问题或发现问题未及时处理问责的银行、中介机构,将依法依规从严采取监管措施;对确认挪用经营贷的借款人,不仅要压缩授信额度、收回贷款,还将报送征信系统,提高挪用贷款的违规成本。


专属商业养老产品与现有产品的四点区别


6月1日是专属养老保险政策正式实施首日。银保监会人身险部主任陈映东对外介绍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的情况。


陈映东表示,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是银保监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重要部署的具体举措。与现有的商业养老产品相比,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交费方式更为灵活;


二是采取“保证+浮动”的收益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投资组合;


三是退保要求更为严格,引导消费者长期积累养老金;


四是明确年满60岁方可领取养老金,鼓励长期终身领取。


“目前这六家试点的保险机构正在积极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试点的启动工作,我们也将密切关注试点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我们希望,也有信心,将把这项金融创新的改革成果真正地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陈映东说。


陈映东还在会上表示,近期银保监会将大病保险原有监管制度进行了整合,构建起一个覆盖大病保险承办全流程、全环节的监管体系。下一步,银保监会将进一步指导保险公司做好大病保险承办工作,推动大病保险制度健康持续运行。


陈映东表示,一是以《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印发为契机,全面梳理保险业开展承办工作九年多来的情况,并选取典型地区开展调研,对大病保险承办情况进行评估。二是支持中国银保信建设大病保险信息平台,提升行业承办大病保险业务的服务水平和风控能力,并推动大病保险信息平台与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开展信息共享,强化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更好服务医保政策制定和医疗费用管理。三是鼓励保险公司以承办大病保险为抓手,积极参与医疗费用管控、支付方式改革等,服务好健康中国建设。


4月末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 同比增长27.8%


梁涛介绍称,截止到今年4月末,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5.4万亿元,同比增长27.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5.8个百分点。贷款户数达到1870.31万户,同比增长377.24万户;信用贷款余额9044亿元,同比增长63.93%。


梁涛表示,银保监会将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覆盖包括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等个体经营者,鼓励银行对已延期的贷款通过正常续贷流程继续给予支持,确保政策平稳过渡。围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目标,持续加大个体工商户贷款投放,增加信用贷款支持力度,不断拓展贷款覆盖面。推动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平台,开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提高服务长尾客户的效率。丰富普惠型保险产品业务,深化银保合作机制,探索创新符合个体工商户实际的保单融资产品,提供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服务。


提高普惠金融指标考核权重


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介绍,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0.7万亿,连续多年实现持续增长。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1万亿,同比增速19.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4个百分点。


据毛红军透露,银保监会和人民银行共同制定了《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即将正式印发,将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对银行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估。


“银保监会鼓励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费用安排、人员配置、考核激励、尽职免责、不良容忍度等方面向乡村振兴金融业务进行政策倾斜;加大乡村振兴信贷供给,在全国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要求农发行、大中型商业银行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高于自身各项贷款增速的目标。指导各银保监局提升辖内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性,满足县域有效资金需求。”毛红军表示。


针对当前涉农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落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毛红军表示,银保监会将指导各地开展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引导银行下沉服务,主动上门为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争取在2023年底实现对这两类涉农主体信用建档评级的基本全覆盖。此外,银保监会将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在有条件的地区搭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破解农村金融缺信息、缺信用等难题。


巨灾保险短板待建设


梁涛介绍,近期云南和青海的地震灾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据统计,云南方面,保险业估损金额4872.82万元,累计完成赔付4052.5万元;青海方面,估损金额2148万元,累计完成赔付15.22万元。


梁涛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在推动巨灾保险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比如保险产品不够丰富,保障区域不够平衡,保险覆盖还不全面,群众的风险意识和自主投保意识不明确,保险覆盖面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巨灾保险在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等。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保险公司持续加大投入,丰富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同时,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强化整个社会的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多方协同,共同推动,充分发挥巨灾保险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梁涛表示。


记者 仇兆燕


编辑 李梦溪


发布人:9bdf****    IP:223.213.72.***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