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各省市均已发布地方版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第一,除了与中央版本框架基本一致外,各地清晰认知了自身在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坐拥优质资源的京沪等地提出鼓励“0到1”式创新,安徽产学研一体式布局思路值得学习;第三,发达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基本一致,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为频繁提及的热词;第四,扩大内需思路与中央一致,以供给优化稳消费,建设消费中心城市,以关键项目稳投资,特别是新基建;第五,核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城镇化框架明确,“双城记”是热点之一。
围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核心形势判断,各地侧重不同。
如:产业转型承压(山东、天津);财政隐患尚存(湖南,内蒙古);人口老龄化严重(辽宁,上海);区域发展不协调(河北,四川);基础设施不完善(甘肃,云南)等。机遇方面,人口红利、生态优势、政策支持是中西部的关键词,产业完善、市场意识是东部的关键词。
发达省份勇挑创新大梁,安徽产学研一体模式值得借鉴。
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需要重点观察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所在地——京、沪、粤、皖的表态。四地均提出深化对高校、科研机构“放权松绑”,并明确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重点突破领域。其中,安徽详细地从产学研一体角度,在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创业培育、税收优惠以及资本市场支持等进行部署。
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较为一致,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为发达省份标配。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基本均有提及,这体现了在产业转型竞赛中,各地勇争前列的决心。一方面,制造业强省们明确优势的先进制造方向,例如上海提出推动集成电路规模倍增。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于政府治理优化、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被充分认知。例如山东提出深化互联网、大数据同各产业融合,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
产业链现代化、高级化,这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扩容将作为两大方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这是中央提出的“十四五”产业发展方向。
制造业方面,中央提出了五大要求1)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2)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3)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5)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从地方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高度雷同,仅有京沪浙等少数省份有重点特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基本各省均有提及。这并不令人意外,全国产业转型正在进行,各省都在试图在这一变局中抢占先机。部分省份已经强调了几个领域,体现了特色。例如:
上海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
北京提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提出了两大重点方向,一是打造全国生命健康产品制造中心、服务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二是谋划布局前沿领域新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
另外,部分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聚焦,但传统领域的升级思路清晰。例如:重庆提出升级发展电子、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等支柱产业。
基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生产性服务业被高度重视。服务业领域,中央提出了以下三点任务:1)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2)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3)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其中,数字经济已经不可忽视,数字中国建设目标明确是最值得分析的发展方向之一。
从地方来看,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数据产业挖掘+新基建加速完善为三大方向。一是,注重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方式,强化对传统企业的改造。例如,山东基于卡奥斯等优势公司的基础,明确提出,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推动“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建设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二是,强调基于数据要素本身打造增长极。例如,重庆提出,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三是,响应中央号召,加快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内需战略已贯彻落实,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和新基建推进分别是消费与投资的亮点词。
不出意外,扩大内需部分的各地部署与中央思路基本一致。鼓励消费上,优化消费供给和消费环境是重点思路,各地纷纷提出建设“国家消费中心城市”以点带面。落实投资上,“两新一重”范围内新基建被频繁提及,既包括5G、IDC等数据设施,也包括绿色投资。例如能耗大省江苏提出要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背后将需要一系列节能环保投资支持。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认为,政策层布局的“双循环”,是逆周期调节与改革开放举措相结合,在消费、投资、外贸等主线上,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既要挖掘需求潜力,也要提高供给质量。
首先,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居民消费,培育新兴消费,增加公共消费,并深化社保等改革破除机制约束。
其次,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既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也要以“新基建”建设和产业政策转型推动产业升级。
第三,面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既要改善营商环境以稳外资,也应在必要时把部分外贸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同时,以 RCEP、一带一路等为抓手,以区域协同的强化对冲逆全球化风险。
核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区域协调的新型城镇化思路十分明确,“双城记”提法开始普及。
一方面,各地的核心城市被寄予厚望,南京、济南、福州、沈阳等都被提及争取国家中心城市;另一方面,广东、浙江、四川/重庆等均提出“双城记”,例如广东提出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整体来看,围绕核心城市打造都市圈,明确省内重点城市群,并强调以省域副中心、其他都市圈等方式平衡区域发展已经成为各地的城镇化共识。此外,对于京沪直辖市而言,拥抱国家区域战略、发挥节点功能是重点。例如北京提出坚持疏解非首都功能,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建设北京副中心。
新型城镇化是历年五年规划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60%。
我们认为,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为代表的城市群,以及武汉、郑州等为代表的新一线都市圈将充分发挥“核心发动机”的作用:一方面,人才、技术、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将更有效集聚,上海、深圳等核心城市有机会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中国的产业升级与动能切换;另一方面,新一线城市及广大二、三线城市将力补城市服务的短板,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服务的供给质量,实现公共服务与人员流动的有效匹配。
目前,城镇化正在经历三个变化:速度放缓、结构强化、区域分化:1)城镇化仍在快速发展阶段,但进入减速区间。城镇化具有S型特征。根据联合国《城乡人口预测方法》的总结,城镇化发展阶段与产业发展相一致,大体可分为起步(0-30%)、快速发展(30%-70%)、基本完成(70%及以上)三个阶段。我国城镇化远未结束,但边际增速有所放缓。
2)都市圈、城市群将成为核心特征,从全面城镇化向结构化城镇化转变。城镇化增长中的结构性变化将逐渐突出,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就地城镇化的形式逐步减少,人口从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的流动不断增加,向更高能级、更高等级的城市集中,都市圈、城市群蓬勃发展。
3)区域分化愈发明显,经济重心逐步南移。2019年,GDP增速最高的10个省市里,只有河南位于北方,其他9个都位于南方。在2018年GDP修订中,下调最大的8个省份均处北方。部分区域发展困难,尤其是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经济分化与人口流动成螺旋态势,城镇化后续的区域差异将愈发明显。
从地方表述来看,主要归集到以下三点重点:1)积极融入国家级区域战略。这一点在【形势分析】部分已经分析过。梳理来看,区域发展自上而下,可以分为三大层级:
l 首先,中国四大地理板块均有相对应的发展思路。“十四五”《建议》表述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l 其次,按照流域贯彻“大保护”思路。“十八大”以来先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与美丽中国建设相结合,明晰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而非大开发。
l 第三,部分区域成为领先的要素集聚地,国家级区域战略均已落地。1)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均已成为国家级战略。三大区域以5%左右的国土面积,吸纳了接近30%的人口,创造了超过40%的GDP,是当之无愧的发展引擎。2)成渝双城地区经济圈于第六次财经委会议升格为国家级战略,并定位于高质量发展第四极。3)海南自由贸易港于2020年出台总体方案,是国家级的改革开放平台。
2) 强化省内龙头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重要作用。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 展,吸引周边同城化发展,而多个都市圈集聚则形成了城市群形态。2018 年《关 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重庆、成都、武汉、 郑州、西安等为中心,引领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
3) 落实习领导人指示,在核心城市和核心都市圈外,进行省域副中心以及多个增长 极的部署。为了辩证看待城镇化中的城市群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中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 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 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 要。他具体提出,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 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 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