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道,整日与妲已寻欢作乐,沉浸在酒色之中,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于是,西周的武王姬发发兵讨伐,纣王兵败,在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这时,在西周文王的“养老堂”中生活着两个老者: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是大哥,叔齐是三弟,孤竹君想将王位传给叔齐,父亲死后,叔齐执意要大哥继承王位,伯夷却一定要遵从父命,不受王位,并且逃走了,随后三弟叔齐也不受王位逃走了,两人在路上相遇,便一同来到文王的“养老堂”,文王的养老堂是最尊重老人的,无家可归的老人都可以到这时安度晚年。
怡心处所武王起兵伐纣时,两人拦在武王马前,劝阻道:“父亲死亡,不去安葬(这时武王的父亲文王刚刚亡故),却来起兵发动战争,称得上‘孝’吗?做臣子的,去讨伐君主,称的上‘仁’吗?”,武王还未来得及理睬他们,他的丞相姜太公(姜尚)就命士兵将他们架到一边去了。
伯夷、叔齐在养老堂又住了些日子,前线的消息不断传来,武王节节胜利,甚至纣王的军队由于民心所向,都在阵前倒戈,反过来帮着武王攻打商纣王,所以很快武王取得战争的胜利,天下是西周的了。
两位老者不赞成武王伐纣的做法,对武王取得的天下也不拥护,他们决定“不食周粟”(不吃周天下的粮食),以示抗议,决定离开养老堂,去往深山老林,吃野菜度过余生,以示气节。
他们吃一种叫做”薇“的植物的叶子,本来还能勉强活命,但他们的事迹传扬出去,一天,一个妇女走上山来,对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难道你们吃的薇草,不是周武王的吗?“这话对他们是致命的打击,于是两位老者连薇草也不吃了,就饿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采薇》,载于《故事新编》,读完后,先是感叹伯夷、叔齐对信念的坚持,继而惋惜他们的迂腐不化,天下是天下人的,人民群众才是天下的主人,怎么能执念于是哪一个君主的呢?这种封建的愚忠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从另一个方面看,伯夷、叔齐对于信仰的坚守却也难能可贵,他们认为”臣不能弑君“,这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古代社会想当皇帝的人很多,若是这些人都将欲望化为行动,势必会天下大乱、纷争四起,战争一旦发动起来,倒霉受苦的还是百姓,部队打仗所需供给只能从平民百姓那里搜刮而来,彼时社会动荡不安,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势必会造成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倒退。
但是,看待问题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商纣王无道,他代表的统治阶层奢靡腐化,”在其位不谋其政“,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这时,讨伐他的周武王已经成为新生政治力量的代表, 周武王取代商纣王,就是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而伯夷与叔齐的固守成规、抱残守缺就有点不合时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