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代财经 高隆 编辑:贾红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行动方案的目的是,“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方案》从总体要求、夯实市场体系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六大方面阐述了具体行动内容。
行动方案涉及的金融内容,主要涵盖于“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高水平市场开放”两大环节。
狭义上,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三大生产要素。资本市场资源的高效配置,包含企业上市、退市常态化,资金支持优秀企业以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
在股票发行方面,近年来的注册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去年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以来,国内新股上市企业明显增加。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共有395只新股上市,比2019年的203家多了近一倍。
对于注册制的推进,行动方案强调“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有券商人士表示,今年A股市场有望全面推行注册制,这表明,当前资本市场的IPO发行已经常态化。
同时,在IPO发行主体选择上,方案提出要“坚守科创板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这在企业上市资源配置上,更加倾向于高科技、高技术等先进企业。
而在退市方面,管理层已经“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方案指出,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简化退市程序,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在A股市场重要的参与主体,资金投资者方面,行动方案强调“培育构投资者。”
方案不仅强调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稳步设立;而且鼓励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与公募基金、VC、产业基金的合作,完善保险资金投资私募理财产品、PE、VC、产业基金以及债转股的相关政策。
同时,提高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
近年来,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的比例不断提高。2020年12月9日召开的国常会指出,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为23.3万亿,同比增长13.3%;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1.7万亿,同比增长17%。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第二大长期机构投资者。
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方面。方案要求运用好LPR机制,发挥好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作用,加大“信易贷”模式推广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融资,拓展贷款抵押质押物范围。
显而易见,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对我国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关键意义。
同样,构建高水平的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高水平的市场开放。而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首当其冲的是金融服务业市场的有效开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开放正处于有序推进之中。外商合资银行、外商独资券商以及独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等,均已经不同程度获得开放。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共批准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来华设立近100家各类机构。
截至2020年底,已有8家券商为外资控股,而高盛高华有望被高盛全资控股,成为外资独资券商。
行动方案在金融开放方面,强调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
特别在债券市场,方案称,统筹规划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优化准入标准、发行管理,明确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性制度框架,研究制定交易所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金融机构和境内外资金融机构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资格,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
外资大规模参与国内债券市场,始于2013年,当年3月,央行允许QFII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2016年2月各类境外机构可通过代理行模式进入银行间债市,2017年债券通开启,外资投资中国债市进入高峰期。
数据显示,2021年1月,债券通迎来开门红,当月共计成交5883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突破294亿元人民币,再次创出历史新高。
截至2021年1月底,债券通汇集了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4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全球排名前100的资产管理公司中有76家完成债券通备案入市。
此次行动方案在金融开放上,突出了民营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均可通过获得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资格,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
目前交易商协会认定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共有49家,其中31家银行,18家为券商。当中的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已经是此类主承销商。
另外,在金融监管上,行动方案指出,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提高通过大数据等方式认定竞争违法行为、预警识别市场运行风险的能力,强化市场预期管理。
方案强调,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监管的全面性、一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监管不到位的金融改革举措不能贸然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