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后的农村老人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七老八十的年纪了,如何养老也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他们养老主要有家庭赡养、土地保障以及社会救助等四部分来源吧。
家庭赡养
家庭赡养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家庭成员或家庭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模式,应该说,目前家庭赡养依然是农村养老的主体。有的人说40、50后农村老人有很多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造成子女赡养父母的压力增大。我觉得说这话的人,对计划生育政策不是很了解。我国虽然于197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是在1982年。可以说前10年基本以倡导宣传为主,直到1982年作为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后,才逐渐严格执行起来。所以,40、50后的人当时都超过30岁了,该生的也生了,有两个以上孩子的还是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少。即使有独生子女家庭, 养老依然以家庭赡养为主。
网络图片土地保障
目前,很多老人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以获得不错的收益;也有一部分老人为了减轻子女压力,即使年纪很大了,也还在干农活。他们种粮、种菜,养鸡养猪,多少也能获得一点收益贴补家用。但目前,由于土地面积偏少、利用率偏低等原因,依靠土地收益养老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救助
国家考虑到农村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出台了一系列救助政策,健全了低保兜底、残疾人补贴、临时性救助等救助体系,以确保困难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网络图片养老保险
国家从1998年开始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年满60周岁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从最初的每月55元到目前的103元,养老金额因地域有所不同。当然,98年的时候,40年后出生的还未满60周岁,尚需缴纳一定年限的养老基金才能领到养老金。随着国家的大力投入,农村养老金也在逐渐上涨,农村老人的养老压力将会得到极大缓解。
网络图片总之,农村养老问题不单单是40、50后的养老问题,在农民没有实施退休制度领取退休金以前,哪个年龄段的养老压力都不会小。我们不但要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还要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让农民家庭收入有保障,并加大养老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社会、家庭的养老职能,使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的老农也同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