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呈现一种互相负责的关系。什么是互相负责?具体来说,就是父母将孩子抚养成人之后,继续为孩子解决住房问题,生计问题,婚嫁问题;而孩子呢,则在结婚之后,反过来赡养父母,让老人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
这种关系,既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强制约束,可以说,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家庭的成员们都默默地按照这条“潜规则”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发展,头脑越来越灵活的年轻夫妻们,又发展出了新的养老“潜规则”。
最近,张大伯对儿子儿媳的表现非常生气。和很多老一辈父母一样,张大伯在抚养儿子上,尽心尽力。观念守旧的他,在儿子结婚买房的事情上,贡献颇多。为了不给儿子添负担,张大伯特意拿出几十年的积蓄,在买房的事情上,直接全款为小两口准备了新房。
"养老潜规则"正在蔓延,子女不明说,父母遭罪却还以为子女孝顺
后来,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张大伯想要搬去和儿子一起居住。老爷子心想,儿子一直就挺孝顺,这房子又是自己帮着买的,小两口一定特别欢迎自己过去吧。带着这个想法,还没等和儿子商量,张大伯夫妇就开始购置家具,准备在新房里使用了。
直到家具送货上门的环节,张大伯才赶紧通知儿子,爸妈要来和你们一起住啦。结果儿子吃惊之余,断然拒绝了张大伯的要求。电话里,儿子没有说什么自己没时间照顾二老的套话,而是非常直白地表示,您和我们的观念想法差距太大,就别住在一起了吧。张大伯当时气得不知说啥。
正所谓“有事了亲爹亲娘,没有事躲到一旁”,说的就是张大伯的儿子这种情况。诚然,孩子和父母存在认知代沟是客观情况,但如此不留情面地拒绝父母的气势,何不在买房之前就表露呢?显然,张大伯的遭遇,就是典型的养老潜规则了。
常见的养老潜规则都有哪些?
一、您带娃我养老,退休老人继续操劳
最普遍的一种养老潜规则,便是所谓的“您带娃我养老”模式了。现实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情况,从老人们退休到子女成家之前的时光,也是老人最轻松惬意的时光,而一旦子女成家,完成了“家庭使命”的老人,不仅没有彻底放下身上的担子,反而比以前更辛苦了。
年轻夫妻们由于工作繁忙,纷纷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这个时候,老人往往也不好意思拒绝。一方面,自己的确很喜欢孙子孙女,而另一方面,如果拒绝了子女的要求,显然会挫伤他们为自己养老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带娃就成了获得养老待遇的条件。
二、用代沟隔绝父母,求帮助才谈亲情
前文张大伯碰到的,则是另一种很常见的养老潜规则。现实中很多子女,由于和父母的认知存在年龄差距,他们平日里对老年父母不理不睬,而到了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积极主动地回来联络亲情。虽然父母们出于爱子之心,通常都会选择帮助子女,但这种行为,对亲情无疑是巨大的伤害。
什么造成了这些潜规则的流行?
一、生活压力,促使年轻人眼光更现实
走过结婚这一过程的年轻人,一方面事业尚未有根本的起色,另一方面,大量的积蓄花在了婚房、婚车等环节中,生活压力自然可想而知。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他们自然是要主动向父母求助的。
二、观念空白期的影响
旧有的家庭关系理念,随着除旧布新的进程,大多已被归于“封建糟粕”,遭到了大家的普遍扬弃。但符合现代文明的家庭关系,应该怎样构建?却很少有人为大家科普。没有人知道,这样一来,大家自然就要选择最有利于自己,最“务实”的那条道路了。
总结
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潜规则一样,养老潜规则之所以存在,也有它独特的合理性。在这样一个链条内,我们很难具体的探讨谁对谁错。一方面,年轻夫妻生活的确不易,有太多的事,他们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而另一方面,老年父母的养老问题,也的确是每个子女应该去直面的问题。老人付出了一辈子,理应拥有安逸温馨的晚年生活。或许,我们只能寄希望于社会的继续发展,能够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