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小猛买房笔记 ID:property_note」
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以下均简称)进社区,你支持还是反对?
最近一段时间,广州小区配建颐康中心却遭业主一致抵制等事件层出不穷。
潭村居民反对猎德街在小区内建颐康中心,因为颐康中心侵犯业主权益。
有网友吐槽到:小区就有”停尸房“,慌么……
潭村居民当然不同意,他们愤起反抗,每天派人驻扎,拉横幅、敲锣打鼓,风雨无阻。
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前有天河业主抵制,再来荔湾业主反对,黄埔、南沙业主继续跟上。
有网友爆料,芳村花园会所将被改建为颐养中心,即使大部分业主反对,仍然日夜施工。
黄埔金逸雅居某天突然发现,在小区外围的金逸商务大厦内建起了颐康中心,该项目没有经过任何公示,而且就在小区的正下方。
最让业主不能接受的就是“临终服务”,后面虽已辟谣没有该项服务,居民仍然不能接受。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一传出小区内要建颐康中心,业主都会愤起讨伐。
或许也和前期的沟通相关,很多颐康中心进驻社区之前,几乎没有公示,业主们知道时,项目已在建设之中,有些还占用活动区域。
当然,这种事情不是个例,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时有发生。
就当下而言,养老,已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
图源:摄图网
哎,广州当然也是这个趋势。
广州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1.4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7.82%。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6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提高1.15个百分点。
按照联合国通用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意味着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广州已跨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专业养老机构尚未普及,居家养老仍为主要养老方式的当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显得格外重要。
2020年,广州印发《广州市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推行“一街镇一颐康中心”。每个街镇建设至少1个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功能的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处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1000平方米。
根据政策,每个区选定3个街镇开展示范试点并确保2020年底前投入运营,为全市、全区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运营提供经验。
图源:摄图网
截至目前,白云区24个镇街颐康中心基本建成,9个开始对外运营;天河区21个,19个已投入运营,累计服务8万多人次。
在广州近几年的地块出让中,很多都有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
打造居家养老体系的过程中,社区配套的支撑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新建小区须预留养老服务设施场所。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社区用户往往是最大阻力。
小编梳理了一下,反对的原因无外乎是这几个。
其一,颐康中心建在小区内影响居住环境。
当然,在养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建养老机构,但反对建在自己身边。
建在小区内,小区里时常出现殡葬车救护车以及各种医疗垃圾都会对现有的居住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业主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图源:摄图网
而且,颐康中心一般都是对外开放,进出人员复杂,不利于小区内部管理。
其二,认为颐康中心占用小区公建配套。
这个就是业主炮轰颐康中心的主要原因之一。颐康中心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很多都是由其他共建配套改建而来,这就造成了业主认为的选址是否合理问题。
其三,心态问题。
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我们所处的环境很避讳谈及生死。颐康中心就是养老服务中心的升级,很容易让人和“死亡”、“生病”等字眼联系上,这就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了。
其四,影响房价。
很多人会担心这个问题,觉得建立颐康中心就拉低小区档次,后续房价就会跟着跌了。
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将颐康中心妖魔化了?临终关怀、殡葬车辆救护车出入小区,是不是因为前期没有做好沟通?
图源:摄图网
垃圾中转站、变电站、公共厕所……每个城市都有这样子的共建配套。它们提升城市功能,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础。
社区颐康中心,现在广州的街镇都在建设或者筹建之中,以后就是标配。
如果伤害了业主的权益,当然要反抗,如果仅仅是心态问题,对于公共设施,或许我们应该多一些公共精神。毕竟,每个人都会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