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东方城乡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也考验着政府部门的行政能力。作为上海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新区始终在探索完善大城养老的“浦东样本”。
独居老人、认知障碍高风险老人……不同的老年人群体,需要不同的特色为老服务,而且是近距离的“居家”服务。为此,新区的多个街道,正因地制宜开展探索,找寻让老年人能够更加安心颐养天年的好方法。
□通讯员 浦布 记者 康晓芳
大数据保障独居老人安居
下午2点多,陆家嘴街道东一居民区社工谭嘉声来到独居老人俞阿姨家中,仔细检查了厨房内的各类电器设备,还帮忙收拾了靠近插座的物品。之后,他打开手机,将了解到的情况,输入了“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中。
寸土寸金的陆家嘴街道,有20多个老旧小区,近4万名60岁以上老年人,属于深度老龄化地区。近4万名老年人当中,还有不少独居老人。
2020年初,在前期摸排工作的基础上,街道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陆家嘴社区独居老人消防安全防范的实施方案》,依托“一网统管”大数据平台,在市级“社区云”平台和区级“智治通”平台的数据底板基础上,开发了“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作为社区独居老人风险管理的应用场景。
“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目前已覆盖陆家嘴街道1444名独居老人。各个居民区的社工和志愿者,将独居老人的状况录入后,由后台系统算法对老人进行“风险等级”的评估,作为后续探访关怀的依据。
“俞阿姨属于低风险,所以我们一般一个季度上门一次,对她进行安全走访,包括询问她近期身体状况有没有发生变化,以及使用大功率的电子设备的情况,如果是用明火做饭的话,我们也会对这些电器、煤气管道进行相应检查,确保使用安全。”谭嘉声说。
东一居民区共有85名独居老人,其中包括10名中风险老人。借助管理平台,居民区不仅安排了社工随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和风险等级,还结合“老伙伴计划”,让志愿者经常去关心和慰问独居老人。
今年86岁的陈恩贞,老伴已经去世,儿女又住得比较远。居委会得知这个情况后,安排了社区里的“老伙伴志愿者”叶芝英与她结对,经常上门看望老人。
“她身体不太好,平时也有哮喘,所以我经常会过来,提醒她不要忘了吃药,身体有什么不舒服随时可以跟我们说,我们也会及时反馈给居委。”叶芝英说。
陈阿姨也早已将叶芝英当成了自己亲人来看待。“儿子女儿住得远,她来得比他们要勤快多了,我心里真的特别感动,比亲人还亲。”她说。
在隧成居民区,居委会依托“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对辖区内所有独居老人进行了分级管理。不久前,居民区还对一名高风险独居老人的家进行了堆物清理,消除了安全隐患,让老人的风险等级降了下来。
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诸陈晨说,该独居老人的堆物问题存在了好多年,居委通过家属反复劝说,最近终于让老人同意了清理。不久前,街道平安办牵头城管、小区物业、保洁以及社区志愿者等,共同为老人清除了堆物,消除了安全隐患,也让老人在管理平台上的风险等级从“高”降到了“中”。
借助数字化转型,陆家嘴街道将线下的独居老人风险管理转移到了线上,形成了“动态评估、及时感知、高效处置”的闭环机制,同时也减轻了居委社工和“老伙伴”志愿者的工作负担。街道方面表示,智能化手段的运用、数字化的转型,最终目的是让社区老人进一步感受到生活的安全,以及社区的温暖。
陆家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志伟说:“我们希望未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把老人去医院看病拿药的数据,叠加到系统当中,让我们及时通过系统来触发应急的机制,让社工和志愿者掌握情况之后,能及时探访老人,了解状况变化。”
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赋能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认知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因素。作为上海市首批28个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之一,洋泾街道结合实际,正在进行多方位的探索。
上午9点,家住洋泾的郁珍花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穿好围裙,在记忆咖啡馆做起了营业前的准备工作。记忆咖啡馆位于洋泾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的认知障碍赋能中心,随处可见的与认知症相关的墙绘装饰,以及写有“请多包涵”等字样的提示牌,显示着这家咖啡馆的与众不同。
在记忆咖啡馆,经过评估存在认知障碍高风险或是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以志愿者身份,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参与日常运营,作为认知障碍干预的一种新方式。
店里的工作人员,习惯称呼这些老人为“老宝贝”。店长杨敏慧说,平时,“老宝贝”们会根据接受的培训内容,参与一些服务型的工作,以及咖啡制作过程中不涉及高温风险的环节。
在她看来,这家记忆咖啡馆存在的意义,“就是要给认知障碍老人一种全新的社区融合体验,一种全新生活的体验。”
郁珍花说,原来自己对咖啡一窍不通,“后来馆长给我们上课,手把手教我们,我现在不仅学会了冲泡咖啡,还更愿意与大家一起工作、交流。”
除了作为“老宝贝”的实践场所,记忆咖啡馆还发挥着资源链接的作用。早在2015年,洋泾街道就设立了传家宝认知友好社区建设的专项基金,关注社区的认知症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引入了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的资源,参与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打造。
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任艳萍介绍,专项基金目前通过爱心咖啡的兑换,以及爱心企业的捐赠,支持整个记忆咖啡馆的运作,同时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了一个社会情感交往训练的实景场所,更好地开展认知症患者非药物干预在社区的探索。
在洋泾认知障碍赋能中心,还有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经常举办各类培训活动,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举办绘画、插花等不同主题的活动,有时还会针对家庭照料者开展培训。
金丽萍经常带着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伴来参加家庭支持中心的活动,参与各类体脑协同训练。“陪着他一起来这里参加活动,总是感觉很放松,很温暖。”她说。
而除了这个赋能中心,洋泾各居民区的“家门口”服务站也设置了记忆角,作为认知障碍友好社区体系的前哨站,延伸服务触角,为社区内的认知症家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沈小敏是一名记忆志愿者,经常到各居民区的记忆角,为有需求的老年居民提供各类解答。“社区是最基层的地方,很多老年人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希望有人给他一些解答和帮助。我觉得,在社区里面,我们很有必要花时间去担任志愿者,帮助这些老年人答疑解惑,提前干预。”
据了解,洋泾街道正以认知障碍赋能中心和记忆角为依托,打造“1+40+X”的体系,建立健全社区认知症全链条服务模式,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一个友好的社区,一个记忆中美好的社区。
“我们的愿景,是让社区所有居民包括白领青年,都能够更好地认识认知症,关爱认知障碍老人,在整个洋泾街道形成浓厚的认知症友好氛围。”
编织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
新区民政部门表示,“十四五”时期,浦东养老工作发展将面临全新的格局,养老工作在浦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定位将从保障基本、兜牢底线向主动服务、强力助推转型。
而在新区大城养老服务模式当中,居家养老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新区民政部门已经利用多方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编织了一张缜密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
结合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在城区重点发展嵌入式养老,在农村地区重点发展互助式养老,分层次、分区域合理布点社区为老服务设施,这是新区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做法。
民政部门数据显示,新区目前已建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5家,长者照护之家28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5家,老年助餐场所221家,老年活动室1515家,社区养老睦邻点733家,“15分钟养老服务圈”项目布局100%到位,还依托“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室等场所因地制宜叠加设置了微型助餐、微型日托、爱心洗衣坊等养老“微空间”。
与此同时,新区政府部门还主动让渡、积极挖掘存量办公用房,将142处存量资源优先用于嵌入式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其中133处已投入运营。
为丰富完善街镇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新区民政部门还继续做实助餐、助洁等各类上门服务,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例如,长护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去年评估人数达到4.74万人,接受服务人数达到6.62万人。
另一方面,“老伙伴”计划服务范围也在持续扩大,发展老年志愿者8340名,结对关爱4.17万人,每月上门探访近20万人次,实现了全区孤老关爱全覆盖。此外,新区还在着力推进“老吾老”计划,为社区轻度失能老人及其家属提供家庭照护能力提升辅导。
新区民政部门表示,将结合“15分钟养老服务圈”,进一步织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鼓励利用各类资源,灵活设置养老服务“微空间”,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原居安养。
在此基础上,陆家嘴街道和洋泾街道的特色为老服务探索,展现出浦东新区养老工作的多方面思考和实践。
一个针对独居老人、一个面向认知障碍群体,两个街道的为老服务工作面对的老年群体不同,各具特色。
陆家嘴街道的“独居老人风险分级管理平台”,通过科技赋能让为老服务更加智慧,不仅把关爱独居老人工作升级成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模式,更实现了“一网统管”,各类信息实时掌握、动态调整,确保社区独居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心。
而洋泾街道的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则通过各类实景训练,提升轻度认知症患者和具有认知障碍风险的老年人认知功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和尊严。
新区民政部门表示,将把老人需求作为浦东养老“十四五”规划建设和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更多善意与温暖体现到规划、管理、服务的每个界面、每个细节、每个角落,努力让生活在浦东的老人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