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一批“80后”步入不惑之年,第一批“90后”也已30岁,这两代人在职场摸爬滚打了十年二十年,熬着最深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一边治疗脱发一边盼望早日财务自由、早点退休。但现实是,随着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绝大多数80后和90后上班族恐怕都得面对延迟退休的现实。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是否意味着延迟退休真的要来了吗?除了延迟退休,国家还有什么方法应对老龄化危机?个人又需做好哪些准备?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养老负担加重,延迟退休能缓解吗?
根据我国的退休制度,男性年满60岁、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方可退休。随着我国人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发展,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提高,养老问题凸显。
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线上发布会上指出,从“十三五”到“十四五”,老年人口抚养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青年人的经济负担加重了。他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养老金制度将进入大约两个缴费者赡养一个退休者的阶段。
图片来源:财新网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正给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巨大挑战,社保基金的收支平衡矛盾日益突出。数据显示,近年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中,每年财政补贴金额已经超过4000亿元,在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15%,且呈增加态势。即便如此,2016年已有七个省份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其中黑龙江累计结余已经为负。
郑秉文指出,“十三五”期间大幅减税降费,各级财政紧平衡下,“十四五”期间的养老保障体系财政补贴将面临非常大的压力。按当前的财政补贴力度,养老金规模绝对数增加,但可支付月数却有所降低。
为减轻年轻人的赡养负担、缓解社保基金收支矛盾,延迟退休方案被推向了台前。
早在2016年2月,人社部就曾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已经有了初步方案,但表示还要按照相关程序报经批准后,才能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关于延迟退休具体如何实施,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方案。但人社部前任部长尹蔚民在介绍相关政策时曾表示,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同时,还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此次“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看来延迟退休是越来越近了。
养老压力大,各国如何应对?
在规定达到退休年龄才能领取养老金之外,最低缴费年限也是基本养老保险给付的重要门槛之一。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是15年,而在国际上,提高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已成为一些老龄化严重的国家的选择。
据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统计,在波兰,男性最低养老金缴费年限为25年,女性缴费年限为21年,它还决定在2022年将提高至25年;法国最低养老金缴费年限为41.5年,瑞士获完全养老金给付的缴费年限分别是:男性44年,女性43年。
未来,随着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出台,不排除我国延长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的可能性。
“十四五”国民收入分配与税费改革课题组近日撰文提出,尽快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延长缴费年限,在5-10年过渡期内,给予个人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
并且,随着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不断增多,未来养老金待遇调整的幅度也有可能发生改变。
上述课题组指出,应根据缴费年限,综合考虑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职工收入水平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兼顾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统筹考虑每年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幅度。对于基础养老金待遇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缺口和基础养老金支付待遇下降,做好适度下调支付待遇水平的准备工作。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养老金每年都在提升,但涨幅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5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每年涨幅均为10%,2016年为6.5%,2017年则为5.5%,2018年至2020年的涨幅均为5%。
职业生涯或延长,我们怎样不掉队?
不论我们愿不愿意,老龄化社会都在加速到来,延迟退休和养老金吃紧、涨幅放缓都将是80后、90后未来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为应对这一重大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首先,我们要按规定坚持参加社会保险,这样无论缴费年限怎么变化,我们在年老退休后都能获得一份可靠的保障。
其次,随着个体寿命的延长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未来我们工作的时间会比预想的长。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将从根本上决定我们能够迎接这一挑战。因此,我们要从当下开始,善待自己的身体。
第三,虽然我们希望延迟退休能够缓解社会和家庭的养老压力,但实际上想在五六十岁年纪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非易事,提前思考和规划尤为重要。
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不无犀利地指出,我们可以确定,未来大批现有的职业会消失,会出现什么新的工种呢?没有人知道。人必须将学习贯穿终身,不断升级,才能不被淘汰出局。
当然,我们很难预测未来又会诞生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拥抱变化,积极学习新技术、接触新事物,努力地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最后,正因社会处于剧变期,在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工作的公司、内容可能会几经变化,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若中途遇到困难、失业也不要灰心,说不定经过方向的调整和探索后,又能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来源: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