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政协榆林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榆林市委会议中心开幕,300多名政协委员齐聚一堂为榆林新时代发展建言献策。榆林市政协委员、榆林高新医院党委书记李源提出“建立榆林市失独、伤残家庭失能、半失能人员养老试点”的建议。
据了解,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实行,有效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态势,同时也产生了两亿多个“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种倒金字塔类型的家庭结构,存在着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伤残、夭折等风险,随之产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失独、伤残家庭”。2019至2020年,榆林市计划生育协会联合榆林高新医院对榆林市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开展了系列健康服务。
“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目前榆林市“失独、伤残”家庭有如下特点:一是收入单一,难以承担养自身的养老费用,二是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第三就是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李源建议建立榆林市失独、伤残家庭“医养结合,智慧养老”试点。
目前榆林市共有315户合计493名失独、伤残家庭成员,“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是专门针对失独、伤残家庭开展的个性化养老方式,主要根据失独、伤残家庭成员身体情况及其意愿需求制定的养老模式,具体如下:
筛查评估,分级分类确定智慧养老方式
由榆林市计生协会及高新医院养老专家团队对全市失独、伤残家庭进行入户调研筛查,开展自理能力与健康评估,并建立个人档案,彻底摸清失独、伤残家庭成员身体情况及养老需求,将其分为集中供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互联网+)三类养老方式,并与其签订服务方案。
提供服务,确保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1)生活照料:对有不同生活照料需求的老人给予最恰当的生活照料护理服务。
(2)医疗保健:针对每个失独、伤残家庭成员,通过详细记录其健康状况、检查生命体征和跟踪病情进展,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这里的治疗方案不仅指治疗方法,还包括膳食管理和心理干预等。通过心里干预、食疗、康复理疗、日常保健对老人的养老进行全方位的守护。
(3)康复锻炼:院内设有各种保健、康复器材可供供养及日间照料的老人使用,居家养老的则为老人制定适宜的康复训练,并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积极帮助老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生理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4)心理治疗:有专业的心理医护人员针对处于不同生理阶段的老人,特别是临终期老人及老人家属,进行心理沟通和精神抚慰。
(5)文体娱乐:失独家庭精神慰藉是重中之重,要将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化活动,让失独、伤残家庭成员摆脱传统养老模式带来的心理负担,给失独、伤残家庭成员家一样的感觉。
(6)饮食调配:为老人计划合理的膳食食谱,根据老年人的病症限制、肠胃消化能力和个人口味,定制符合老年人餐饮的食谱。早、中、晚三餐,一周饮食不重复,做到生熟分开,密切配合,按照每周菜谱合格调配,做到荤素搭配、讲究营养、经济实惠、美味可口,做到吃饱吃好。
定期反馈,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失独、伤残家庭成员幸福指数
每季度对失独、伤残家庭成员进行“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满意度调查,结合健康评估、老人需求,不断完善“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工作。以提升失独、伤残家庭成员幸福指数为宗旨,优化服务,成功打造失独、伤残家庭成员养老新模式。
谈及建立榆林市失独、伤残家庭“医养结合,智慧养老”试点的意义,李源讲到“首先,作为党和政府重点关注问题,此事公益性强,符合失独、伤残家庭差异化养老需求实际;第二,可以个性化解决养老需求,破解无人养老难题;其次,可以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节约养老成本;此外,还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助力精准脱贫。”
李源表示,“医养结合,智慧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服务模式,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体作用,在现阶段的政策环境下,单一的财政补贴或集中养护等无法满足失独、伤残家庭养老需求,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根据现实需求个性化解决其养老问题。榆林高新医院本着“替政府分忧、为儿女尽孝”的初心,敢为人先,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医养结合、集中供(托)养”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紧紧围绕医养结合的政策方针,力争走出一条解决失独、伤残家庭“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的新道路。
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