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舒忠平夫妇与被拐19年的儿子终于相认了,一家人时隔19年后终于再次团圆,犯罪嫌疑人唐某乐也被依法逮捕。
2001年,舒忠平夫妇带着五岁的儿子一起外出打工,遇到其工友“赵一春”,没想到“赵一春”却太喜欢他们的孩子了,喜欢到借带孩子外出吃面为由,将舒忠平的儿子拐走当自己的儿子,之后他还写信给舒忠平夫妇表示歉意,让他们冷静,他承认自己拐走了孩子,但他会好好养育,并在十年后带他回去报答他们夫妇,让他们不要再寻找孩子了。
虽然仅有微量的线索,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信息也是假的,但警方与舒忠平夫妇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终于在19年后破案。
而“赵一春”,其实他真名叫唐某,脸上有疤痕,家庭条件又一般,觉得自己结婚困难,几乎不可能有自己的孩子,但内心深处又有传宗接代的思想,认为自己需要一个孩子养老。于是,舒某红就成了他的目标。
从唐某写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悔过之心,也不认为自己已经犯法,他觉得自己只是在帮工友养孩子,还承诺了十年后带孩子回去报答他们夫妇,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他让舒忠平夫妇冷静,说明其并不觉得这是一件毁人家庭的事情,或者是太过自私。
在我国,拐卖儿童的事情并不少见,并且从以前的分散化、个别化犯罪向链条化、产业化发展。而我国拐卖儿童规模这么大,其主要原因是市场大。市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相对偏僻的大山深处或者偏远村落,其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利,也就造成了文化教育在当地无法开展,人们思想愚昧固化。他们认为生儿子延续香火是最重要的事情,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把买卖孩子当成普通的买卖,不知道自己已经犯罪。所以这些人便是人贩子的主要客户,很容易产生买卖孩子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另一方面是一些家庭无法生育,但又迫切想要孩子,如果在福利院领养又有很多顾虑。领养年龄小的担心孩子有先天性疾病,领养年龄大的担心孩子无法融入新的家庭,领养成功后,也会受到社区和福利院的关注。于是,他们便抱着侥幸心理,去和人贩子买卖。
而想要改善这种情况,究其根本,是要破坏它的利益链条。一方面可以将一些偏远地区划分成区,由警察定期巡查,并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和做好普法工作。思想上改变的同时,警察巡查也会让他们有所顾忌。同时,完善领养制度,对孩子的落户要严格把控,买卖孩子却无法落户也会阻止一部分人。另一方面可以加大量刑,对买家进行处罚,人贩子因为巨大的利润,愿意铤而走险,但买家不一样,他们会因为刑法力度过大而放弃买卖。
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险福利和医疗保险真正落到实处,让人老有所依。这样的话,养儿防老的思想就会受到冲击,农村和社会就不会那么重男轻女,认为一个家庭必须要有男孩子,人口贩卖的根源就会被遏制。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