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精致的洋房小楼错落其中,集中式现代化公寓内部环境让人倍感舒适。
从早期的单冷空调、木板床、水泥路,到如今的冷暖空调、医疗床和防滑地面。近年来,佛山养老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居住环境水平不断提升。
人民群众也从以往单纯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住,到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更高追求。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
目前,随着小康社会的逐步建成,佛山市正在积极推进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着力打造高端、普惠、兜底养老新格局,满足更多养老需求。
新建的春晖颐养院内部医院。受访者供图
医养结合
居住舒心健康
“我现在和老公一起住在养老院,每天有得玩、有得吃,感觉很自在。”谈及自己入住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的感受时,81岁的谭徽连言表示满意。
随着年龄的增长,谭徽感觉到身体机能愈发退化,且过往工作留下的颈椎病等诸多病痛也不时发作,让她倍感难受。
“本来想请一个护工在家照料,但医护需求却难以实现。”在经过一番寻找对比后,谭徽最终选择了具备医养、康养条件的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
而在入住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短短数天后,谭徽便直呼意外,表示身体出现的小病小痛不仅可以直接实现院内就诊,甚至医护人员还会来到床前照料,无需下床就能喂药、打针,她感到十分方便。
除了医养结合服务让老人感到满意外,院内特设的心理慰藉服务也得到了不少老人和子女的支持。
“老人离开家庭入住养老院,心中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刘奕表示,目前院内配置了7名专职社工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并定期开展歌友会等活动,借此除长者内心的孤独。
面对这样的贴心服务,院内83岁的陈女表示,入住养老院后结识到了更多同龄新朋友,让她感到更加精神。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佛山市持续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目前已实现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100%,并在各区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预约就诊、双向转诊等合作机制。
与此同时,根据佛山市发布的《佛山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今年年底前全市建成两家以上设有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或中医院等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并在2022年底前再增加养老床位5000张,实现全市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
禅城区春晖颐养院整体居住环境明亮宽敞
硬件强化
服务更上一层
从机构托老,到专业化养老,除了软性服务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硬件设施也朝着适老化方向迈进。
记者从一位此前在三水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近30年的护理人员处了解到,由于院舍早期建设标准低,老人居住环境相对局促,采光也略有不足,使得部分房间昏暗潮湿。
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院舍搬迁与升级改造,过往居住环境上的先天不足被一扫而空。
记者在走访三水区社会福利中心后发现,院舍内不仅配置了电梯和冷暖空调,还增设了防滑扶手和无障碍通道等设施,让老人居住更加舒适、方便。
据了解,随着硬件服务升级到位,院内自费老人数量逐渐攀升,目前占比已达到九成。
像三水区社会福利中心这样通过强化硬件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的养老机构在市内还有许多。
2017年,禅城区祖庙街道环市敬老院经过拆迁升级,打造成了首家公办民营的春晖颐养院。
“过往旧敬老院服务设施相对简陋。”春晖颐养院院长杨颖表示,旧敬老院此前并未设置食堂,院内老人只得每日进行外部订餐,时常出现送来饭菜又冷又硬情况。
而升级后的春晖颐养院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创设了个性化餐饮定制,“只要是长者想吃的饭菜,我们都尽量满足。”
其实,像这样完善且贴心的养老服务机构,在市内数量正逐渐增加。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养老机构共有82家,其中星级养老机构则有21家。
目前,我市计划在三年内培育不少于1个有品牌、有影响力、规模较大的新型养老产业集团,在各区建设至少1间符合三星级以上标准,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供养服务设施(含敬老院),并推动全市星级养老机构提升至60家以上。
文/佛山日报记者宋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