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留意身边的广告,其实很多都是利用了我们的“恐惧心理”,害怕自己会老去,害怕自己跟不上潮流,害怕自己被同龄人超越……
大家注意到没,不知道何时开始“买买买”变成一种政治正确。
铺天盖地的广告把欲望包装成正能量 ,告诉你:“不要在最好的年纪,吃得最胖,用得最差,活得最便宜。”
在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下,“买买买”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过上“不将就”的人生。
但是,人都是欲壑难填的……
就像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描绘的那样:
年轻人身上自带冲动和易满足的特点,容易成为商家的目标,我们不断被上新的产品刺激,被打不完的折扣冲击自己的消费底线。
万一这个底线崩塌,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56%的人没有储蓄,开始储蓄的人中,每月的储蓄仅为1389元。
那么我们为什么止不住的买买买?
“人变得庸俗,是从发胖开始的。”
“都说世界上好人多,但其实他们只围绕在好看的人身边。”
这几句话让你扎心了吗?这是整形App“更美”的广告文案。整支广告配合着灰色调、粗糙皮肤和法令纹、以及对相貌平平的人的嘲讽——看完简直让人觉得再不整容就会被世界抛弃。
有人指出这则广告“三观不正”:胖不等于loser,相貌平凡不代表没资格拥有好生活。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它真实——好看的人在现实中的确拥有更多资源,通过整形让自己更美并没错。
抛开价值观本身,广告的宣传目的达到了。羞辱那些不够美的人似乎更能激发消费。
在广告界,这种营销手段有个专有名词,叫身体羞辱广告(Body-Shaming Ads)。这类广告通过打击消费者自信,让人们因自己不够完美的身体而产生不安与恐惧。
如果你多加留意,会发现这样的广告在生活中到处都是。有些像更美App一样赤裸裸的羞辱你,有的则更隐晦一些。
维密广告宣传的“完美身材”
不可否认,对美的追求没有错,也是符合广告学要求的。传统广告学认为,如果广告使用了“3B”:Beast(动物), Beauty(美人)或者Baby(孩子),往往都能达到让人赏心悦目、较好的广告效果。
但如果你足够清醒,应该知道大多数正常人的身体并不是、也不应该是电视广告和海报里的样子。所谓的“完美身材”,更多是品牌们塑造出来的,因为它能带来的消费需求是在太大了。从衣服、化妆品、到整形、健身、减肥食品等等,这一切都是为了靠近“完美身材”。
身体羞辱广告 已经存在近百年了
1928年,美国第一代广告人之一克劳德·霍普金斯(Claude C. Hopkins)在总结广告科学的核心原则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人性是不变的,就像阿尔卑斯山一样恒久。”
羞辱广告的历史,大概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从19世纪中期第一本教人们如何节食的书籍在英国出版,身体羞辱就开始为品牌所利用。
人类学研究者Amy Farrell所著的《肥胖羞辱》(Fat Shame:Stigma and the Fat Body in American Culture)一书这样描述19世纪末开始出现的现象——节食指南出版,人们越来越重视身材,特别是女人们。而品牌不但学会直接身体羞辱,还开始教男人不要爱胖女人,以增添女性消费者的社会压力,迫使她们改变。
早年的腋下止汗剂广告
这些看起来是不是跟更美这类“你不整形,就无法摆脱小镇平凡生活”的广告如出一辙?
在互联网时代 身体羞辱广告更猖狂了
羞辱广告的本质,是抓住了人们内心的恐惧。
在人类学者Amy Farrell看来,身体羞辱与人种歧视在文化根源和传播上是一样的,都是创造一个所谓的社会主流标准,让人们觉得这才是对的。而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害怕被主流抛弃。
如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而加深了这层恐惧。看看世界各地的网红都是什么样的,他们发一张自拍能获得多少赞,就能轻易感受到,颜值在网络世界里变得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抗议
身体羞辱带给人们的压力正随着人权——特别是女性权利的增强而变小。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对于“不同”的容忍度总体而言在变高。而消费者也越来越聪明,面对品牌灌输的价值观,他们开始学会独立思考。
在日本,一个叫渡边直美的姑娘作为时尚icon开始走红。无论在哪个社会的审美中,这个相貌平平的XXL号女孩都不算标准美人,但越来越多的品牌却选择请她代言,从服装到美容品牌;她还登上不少时尚杂志、走过世界各大时装周——在她Instagram的众多粉丝中,许多人表示,这个胖女孩自信又独立地活成了自己向往的样子。
还记得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女主马蒂尔德吗?马蒂尔德原本过着安稳朴素符合她身份地位的生活,但她一直向往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嫌弃自己穷苦寒酸的丈夫。
为了在一次晚会上艳压群芳,她向朋友借了一条非常名贵的项链,项链却不幸丢失,她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最终,她以十年的青春和劳动,为自己的一次虚荣心买单。
反观今天,那些深陷校园贷泥潭的年轻人,跟马蒂尔德是如此相似,有多少人为了一款新手机、一双新球鞋、一套新的化妆品而走向无穷无尽的欲望之旅。
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马蒂尔德陷阱”不仅仅是一个虚拟故事而已,更像是现世寓言。
在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说的一句话让人特别触动:“多余的东西会断送你的生命。”
她认为一个人的家就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内心不需要物欲支撑的人,越懂得舍弃不必要的东西,当你整理的越清楚,心就会越轻松。
面对无处安放的消费欲望,懂得克制和做减法的人是最聪明的。
幸福家庭整理吧,然自己看清自己,看清自己的幸福,看亲自己的真正需求。审美和价值观在变,但人性不会变。
简单到
时时刻刻
的心安就是极美
从幸福家庭整理开始
END